去周村,是初冬的一个周末。我是怀着敬畏之心来到周村的,就好像等到了一本仰慕已久的好书,必须净手焚香,正襟危坐,然后才能打开它,认真地去拜读。
周村其实是个村民组,属于东至县尧渡镇梅城村,以周姓为主聚居地古村落。它东枕纸坑山,南倚玉峰山,西靠梅城村,北临兰溪河,山水形胜,风光秀丽。不仅如此,它更因周氏家族在晚清至20世纪的百年时间里,人才辈出,形成文理并重、中西交汇、百花齐放的学术大家族而闻名遐迩。周氏家族始终严守“崇儒善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的家风家训,形成的“六世书香、百年家风”堪称近代家风文化教育的典范。
初冬时节的周村,宛若一幅安宁、祥和的村居图,刚迈进村口,扑入眼帘的是右前方一座古朴的亭子,上书“伫望亭”,四柱直立,翘角飞檐,灰色小瓦,典型的徽派特色。亭外转角处,一条古道,通向巍峨的元甲山外。“常忆慈亲含泪别,门前伫望转山时”,周馥的《忆少年事》里这样写道。恍惚昨日重现:某个秋风瑟瑟、落叶萧萧的日子,慈眉善目的叶太夫人,拄杖站在亭下,对即将负笈求学出远门的周馥千叮呤,万嘱咐,然后,用温柔、慈爱的目光,默默注视着一个少年瘦小的身影渐行渐远,缓缓消失在远方的天际处。
进入周村,迎面是省级文保单位“周馥接官厅”。这座高大的古建筑由青砖砌墙,黛黑色小瓦覆盖,屋顶两侧延伸着粉白的马头墙,简朴而不失庄重。厅里正中有周馥的巨幅画像,他面容清朗,眼神深邃,白须飘逸,浑身透着一股儒雅的书卷气。“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曾经,少年周馥在祖父周乐鸣这样的的谆谆教诲下成长,养成了常常手不释卷的习惯,终生与书相伴。他酷爱读书这个习惯后来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家族。正因为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在历尽坎坷磨难之后,终被“伯乐”赏识,予以提携、重用,成为一朝重臣,成就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正因为读书,使他明理、明智,内心丰盈,具备丰富的学识和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开启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旅。所以他一生俭朴,为官清廉,常年一身布衣,像个教书匠。
在距村不远处的尧渡老河,有段洋灰(水泥)坝,约3米高,近千米长,像只厚实有力的臂膀伸展着,挡住汛期洪水的肆虐,默默守护着两岸的家园。以前,每到汛期,洪水汹涌,如脱缰的野马,冲洗着河道两岸,严重威胁两岸百姓的安全。1924年,周馥之子、著名实业家周学熙捐款修建洋灰坝,造福一方百姓。1933年秋,周学熙从唐山等处运来钢筋水泥,在进入花园乡的入口处,修建桥梁,以便老百姓通行。百姓们感念其恩德善举,将此桥命名为万善桥。除了这些,1922年,周家还在梅城村南门建“宏毅学舍”,聘请知名学者前来任教,广收蒙童,开启民智。学校名称取《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意,可见用心良苦。
百年时间里,周氏人才辈出,其中有封疆大吏、著名实业家、文物收藏家、各类专家学者等,延续了六世书香,百年家风。离开周村时,我挥了挥衣袖,似乎闻到了衣袖上有缕悠悠的书香,耳畔恍惚传来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