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前后,我有一段在《市场星报》工作几年的经历。当时,它叫《安徽市场报》,刚刚划归到省发改委的信息中心,正在改版,以图更加贴近市场,关注安徽经济发展。那时候的《安徽市场报》位于红星路与舒城路交叉口,临街的几间房是广告部和发行部,里面的大厅是记者们的坐席,上午大都空着,他们都出去采访了,下午陆续回来,写稿、交稿。总编和编辑们在二楼楼上,后面的院内有一排平房,是打印、照排工作室。每天傍晚开始,这里最忙,因为十几个版面的几万字的输入、编排、美术设计要完成,入夜,等总编们审阅通过后,版面传送到印刷厂,连夜印刷,第二天一早报纸送到千家万户。
改版后的《安徽市场报》注重省内经济发展、市场动态的及时报道。那年,我去温州调研写的3000多字的报告文学,介绍了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温州的服装、鞋业发展情况,报社予以整版刊发。来自高校新闻专业的学子们不断地充实着报社的力量,省内外的大事、要事被采访和报道,在各地的读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小企业主,了解经济动态,提升自己经商能力与修养,都离不开《安徽市场报》。
2001年7月13日晚,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我们立刻联系了一家啤酒厂做了一条广告——“干杯,为北京!**啤酒祝贺北京申奥成功。”文字与意思非常契合。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我曾经采访过一位从四川泸州嫁到安徽无为的女子,在其丈夫缠绵病榻的数年,她都非常辛苦地劳作,为一双儿女读书挣钱。丈夫病逝以后,她外出打工的老板非良人,欺负她是一个瘦弱无力的单亲妈妈,她无奈之下向我求助,于是,我提笔再次报道了她的困境,很快有一位卖建材的老板,也是《安徽市场报》的忠实读者打来电话,请她去店里,帮他们夫妻以及伙计们做饭,接送他孩子上学。免费食宿,给的工资也是相当不错。后来,她曾抽空来报社看过我。见到她人长胖了,气色好,心情也好,我很是高兴,这是媒体的舆论力量,也是报社在读者中的良好反应。
这几天,翻看了一些以前我在《安徽市场报》副刊上发表的一些文章,有二三十篇呢,这些都成了我加入安徽省作协的作品。那时侯,写东西很快,都是手写稿。
2012年秋,胡适先生的族侄胡从先生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我毫不犹豫地推荐给了《市场星报》的编辑,并在适之先生去世50周年前夕发表。二十年过去了,但在《安徽市场报》的几年工作经历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与难得的经验,并在我的记忆里烙下了深刻印记。这些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市场星报》有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而我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后,打开《早读安徽》音频,收听过去24小时内所发生的大小事,甚至包括最后一条“健康提醒”。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祝福而立之年的《市场星报》,蓬勃发展,永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