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食”一词,出自孔老夫子夸奖颜回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简单的饭食颜回也很知足,所以他有自己的贤德。这种饭食肯定是老百姓居家的粗茶淡饭,入不了正席更是被一些上流社会所鄙夷的。但读书人用“箪食瓢饮”来表现自己安于清贫、坚守贤德的品格,是今天知足常乐的范例,值得我们用来检视自己。
箪食瓢饮,可使人心素净,不会因口舌之欲而忘却自己前行的方向。宋朝的范仲淹,年少时在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范仲淹就读讽诵,生活很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和些醋汁,吃完继续读书,终成一代大家。后世流传的“断齑画粥”美誉,其实与箪食瓢饮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康熙年间的于成龙,把“箪食瓢饮”推向了极致。于成龙到任福建按察使前,交代手下人去买二百斤萝卜。管家问:“大人买这么多萝卜干什么?”于成龙说:“到福建去,要坐好几天的船。一路上吃什么喝什么?我想好了,就吃萝卜,既可充饥,又可解渴,比吃其他东西要节省得多。”就这样,一个正三品官员带着几个随从坐船赴任,天天吃萝卜,一直吃到福建。于成龙官至两江总督,吃饭也只是粗粮素菜,很少沾荤腥,赢得一个“于青菜”的美誉。
简单饭食,是入不了酒肆、上不了菜单的。古人把菜单称作食单,流传最广的当属清朝才子袁枚的《随园食单》。《随园食单》记录了326种南北菜肴饭食,大都美轮美奂,惹人口涎。就拿“小菜单”里佐食的一味小菜“笋脯”来说,也是活色生香:“笋脯出处最多,以家园所烘为第一。取鲜笋加盐煮熟,上篮烘之。须昼夜环看,稍火不旺则溲矣。用清酱者,色微黑。春笋、冬笋皆可为之”。
《红楼梦》里所列食单也是洋洋大观,据统计有60多种。记述最详细的,当属“茄鲞”,是凤姐儿炫耀后令刘姥姥大开眼界的一味美食。书中记述详实,做法很是繁复:“把才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去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如此高档小食,今人已经难睹风采。
近代名人也有自己的食单,比如张大千在台湾居住时,请一位徐姓私厨,因私厨不善川菜,常常是大千先生给他写好宴客食单,并留下菜式评点和改进的建议才能下厨操作。如此一来,短短两年多就形成21张字条食单握在这个私厨手中。食单上记录的除了家常川菜狮子头、东坡肉、回锅肉等等之外,还有一个“六一丝”是大千先生的独创菜式:用绿豆芽、玉兰苞、金针菇、韭菜黄、芹菜白、香菜梗、火腿丝六素一荤,红白搭配而成,简而不凡,深受客人喜爱。
箪食与食单,其实是简朴与华贵的对照。两者并不矛盾,没有人一开始就该享受华贵的生活,纨绔子弟除外。从简朴向华贵迈进,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当人们通过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时,生活也会芝麻开花节节高,自会实现从箪食到食单的转变。就像那个徐姓私厨,在奉献自己厨艺的同时,也得到了大千先生的21张食单,据说后来拍卖900余万港币,算是对他的一份福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