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当菊花盛开,邀三五知己,对菊把酒,吟诗作画,实为一大乐事、雅事,想想都觉浪漫。
乾隆三十七年(1772),圆明园长春园内仿建苏州“狮子林”落成,乾隆皇帝举办了一次赏菊会。菊花本是从中国向外传出去的,而清朝君臣此时赏的菊花却是从国外传回来的,共四十余种。这些菊花的品种都是此前国内没见过的。乾隆皇帝本人先为每一种菊花写了一首五言诗,而后命来奉旨赏花的人每人把四十多种菊花画一遍,还要题上诗。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官内阁中书有年”的赵鉽,性爱菊,号菊隐,与张问陶、翁方纲辈为文字交。据记载,赵鉽是河北易州(今易县)人,他七品中书小官是用钱捐的。别看他官不大,却很有气节,“和珅欲招致,鉽不从,引疾归”,和珅倒台后才复出。他购宅于宣武门外上斜街,艺菊之所名为“晚香亭”。每到秋天菊花盛开之时,无论访客认识不认识,只要是来赏菊的,一律盛情接待。赵氏所艺菊花,可以开过冬至,与寒梅相衔接。刘墉写诗赞他道:“直以菊花为性命,果然松雪是神仙。”松雪是元代赵孟頫的号,此处指赵鉽。
清中期以后,京城官宦人家种植菊花者渐渐多了起来。诗人陈琮笔下的“好事者列菊花数十层于屋下,前者轾(低)后者轩(高),望之若山坡,五色灿烂,环围无隙,名曰花城”,出现时间只能是嘉道年间,因为陈琮卒于1823年(道光三年)。
清朝末年,台基厂南口路西徐尚书宅园的菊花最为著名。徐家是汉军正蓝旗人。徐泽醇是嘉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赞署户部尚书,咸丰八年卒于官。徐泽醇之子徐桐,道光进士,同治帝师傅,光绪年官至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深受慈禧太后信任。徐桐之子徐承煜,为刑部侍郎。由于徐家是世族显宦,徐桐又是西太后宠臣,朝中人脉广结。菊花盛开时节,亲朋好友、僚属门生纷纷前来登门赏花,善丹青者画菊,善诗文者咏菊,装订成册,珍重藏之。
庚子事变,因徐桐父子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支持者,八国联军入城,徐桐被迫悬梁自尽,徐承煜被日军俘获,在菜市口被处斩,徐宅被划入租界。昔日赏菊盛况便也一同消逝了。
问世于光绪末年的《燕市货声》《燕城花木志》作者——自号闲园菊农的蔡绳格先生,本是八旗世家、将门之后,生性淡泊,酷爱菊花。他家住东城柏林寺附近的石头桥,园中有佳种数百株。菊花开时,邻翁野老相继来园中赏花。蔡先生本人即善丹青,将园中佳种一一写生留存,集成四册,题曰“闲园菊谱”。
再晚些的刘(音杰)园(1884-1962)的菊园也很有名。刘园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法律系,回国后参加了辛亥革命,“九一八”后回到北京,读书艺菊。1960年他将园内建筑以及六十余株果树、两千余盆花卉捐献给国家,由市园林局接管。刘宅原址,后来修建了徐悲鸿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