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
采购年货需谨防超市“攻心计”
雷同的“悲惨结局” 带来怎样的思考
“数百学生无学籍” 折射民办教育乱象
微声音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雷同的“悲惨结局” 带来怎样的思考

□ 丁慎毅
“教育” 王恒/漫画
 

日前,上海小学生期末考试的作文“一只出走的猴子”火了。作文题目为:“一只长期在动物园里的调皮猴子,经常遭到妈妈的责备和管理员的打骂。为了自由,它悄悄溜出动物园。在外面的它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展开合理想象写一件事。”在家长们的“民间统计”中,孩子们笔下的小猴子“死亡率奇高”——要么遇到持刀歹徒,要么遇到交通事故,幸存下来的也都是灰头土脸地回到妈妈身边,个个痛哭流涕、痛改前非……(1月21日《文汇报》)

为什么这只猴子就不能有美好的结局呢?比如它陪伴小朋友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老师给的想象空间够大,可学生们多给了一个“死结”,或许老师看完这些作文,就不用再看社会新闻中那些案件聚焦、庭审纪实、法治在线之类的了吧。

死亡的恐惧到底在我们的孩子头脑中占了多大空间?这不能不说与我们学校和家庭在安全教育中忽视了对生命美好的教育有关。不排除有家长和老师会告诉孩子,离开了家庭和学校,就会不安全,就会被拐走,就会被如何如何。或许这仅仅是一种出于爱护的恐吓,但这样的概念却会扎根在孩子们的头脑之中。再加上日常生活中家长不断地如影随形,学校在采取种种保守式的安全措施,比如,课间活动仅限本楼层,体育课取消跳鞍马和攀爬架,不组织野外活动等等,这些都更加固了学生对外面的世界的恐惧。但同时也刺激了一些孩子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前段时间,就有泸州4名小学生为了体验一把“荒野求生”,备齐雨衣、打火机、鱼线,还带了一口锅和米,一起逃课上山。这岂不是更不安全?

强调“安全底线”,不能忽视了生命教育。

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有近40年教学经验的张燕就表示,“生命教育除了安全教育之外,还包含对生命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该引导孩子学会生存的本领,开拓视野,接受挑战,有一个充实完满的人生。”而要能做到这样,就必须让孩子们有丰富的课外经历,否则,只能是写作思路同质化,写不出更多的新意和真情实感。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