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落第不失志”的考生
明清时国家级“会试”在京举行 在天安门前设“龙棚”公布 录取名额最少时只有96人
放弃科举另寻出路 有人实干兴邦有人创业致富
古代考生“复读”是常态 汤显祖、林则徐、曾国藩都考了至少三次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0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放弃科举另寻出路 有人实干兴邦有人创业致富

 

明清时有不少学子会试落第后,审时度势, 毅然选择了考试之外的道路,由此成就一番事业。

左宗棠为湖南湘阴(今属湖南省岳阳市)人,二十岁乡试中举,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首次进京应试,未中。道光十五年(1835年),左宗棠再赴京会试,录为湖南省第十五名,不料因超额而被撤下,仅取为“誊录”(誊录院负责誊录考生试卷事务的官员)。但他不甘屈就,弃职返乡,继续苦读。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第三次参加会试,仍然落第。左宗棠此次返乡后,放弃了科举考试这条道路,计划从此务农,“长为农夫没世”。然而,务农之余,他仍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经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成为晚清重臣和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王致和是安徽宁国府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进京赶考落第,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因距下科试期甚远,故在京暂谋生计。他自幼跟父亲学过做豆腐,便向几位同乡借些钱,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两间房,开起了豆腐作坊。某年夏季,他怕卖剩下的豆腐发霉,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和盐腌后用缸储存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三伏之后,他打开缸看腌制的豆腐,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试着尝了尝,觉得臭味之中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他送给邻里品尝后,大家都称赞不已。此后,王致和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臭豆腐颇受人们青睐。康熙十七年(1678年),他在前门外延寿寺街开设“王致和南酱园”,以经营臭豆腐为业。

谢崧岱是湖南长沙府湘乡喉塘人,于同治二年(1863年)乡试中举,次年(1864年)进京会试,但金榜无名,于是放弃仕途之路,另走谋生之道。他在参加乡试、会试时看到,凡是应试之人都是现磨墨,有时试卷还没答完,砚台里的墨已干,还得停下笔再磨墨,因此浪费了答卷时间。如果有一种墨汁直接用于书写,岂不是省时又省力?于是他潜心研究,制成了同墨块效果相同的墨汁。每逢开科场,各省举人进京应试时,他就带着墨汁到各省会馆举人的住处去推销,生意很好。同治四年(1865年),他在琉璃厂开设了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并写了一副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贴在门前,随后取了对联字头,起名“一得阁”。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