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首次来京参加会试,但出师不利,名落孙山。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次赴京应试,再次落第。遂独居一室,闭门谢客,潜心研读,嘉庆十六年(1811年)第三次进京参加会试,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被赐进士出身。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等职,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虎门销烟”被誉为“民族英雄”。
曾国藩为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双峰县)人,祖辈以务农为业。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第一次赴京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多访名师,广求学识。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考中,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他仕途逐渐通顺,成为中国近代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但凡考试,既有“金榜题名”,也有“名落孙山”。古代科举考试中曾有不少人落第,经“复读”后屡试而终得功名。
归有光为苏州府昆山县(今昆山市)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参加南京乡试,考得第二名举人。同年冬赴京,准备应第二年(1541年)的礼部会试,但名落孙山。回乡后,归有光继续苦读诗书,曾八次进行会试,均不幸落第。虽“八上公车而不遇”,胸怀大志的归有光仍不轻言放弃,遂一边读书应试,一边“谈道讲学”,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第九次会试时终于中了三甲进士,此时年已六十,遂到长兴县(今属浙江湖州市)任知县。归有光在文学上颇有造诣,一生著作繁富,著有《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被誉为“明代第一散文家”。
汤显祖为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今抚州市临川区)人,隆庆五年(1571年)第一次到北京会试。由于榜上无名,回乡后又苦读三年,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进京应试,仍名落孙山。此后的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八年(1580年)两次进京参加会试,均未得中。但他仍不放弃,继续博览群书,准备应试,终于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第五次进京应试时金榜题名,殿试以三甲第二百十一名“赐同进士出身”。汤显祖在戏曲方面卓有成就,代表作《牡丹亭》与《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为古代戏剧的经典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