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桃红柳绿时,又是观花赏景季。每年这个时候,有的携家带口,有的朋友结伴,踏青出游,把自己置身于春的大自然里,感受万物之灵气,释放疲劳和压力,好不惬意。可如今在一些学校,一提起学生春游,却如谈虎色变,老师怕出安全事故,家长也放心不下,学生春游似乎成了不少人的心头之“忧”,难以排解。
学生春游之“忧”,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近年来,有关学生春游所发生的安全事故被曝光,给当地政府乃至整个教育界带来了“过激反应”,虽然春游不是安全事故的因,但“要么零防护、要么全叫停”的“省事”做法,却成了校方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撇责借口。央视曾进行过一次“校长,还敢组织春游吗”的采访,两位被采访校长均表示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再不敢组织春游。无疑,春游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正渐渐成为那“遗失的美好”。
春游,自古便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一幅描绘古时老师带着学生在春天外出踏青、接受大自然洗礼的图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春游活动都是绝大多数孩子翘首以盼的。因噎废食,对春游搞“一刀切”类的禁止,当然是最容易的,却也是最无能的,因为这样做等于剥夺了所有孩子亲近自然并从中获得快乐的权利。
春游原本无罪,防止“春游之祸”,也并非无从化解。学生春游何以解“忧”?关键在于社会各方能主动作为,为孩子春游织就一张安全防护网。比如,学校要严格按规定办事,落实春游报批、风险预测、安全预案、车辆检查、司机遴选等制度,也可专门为孩子们购买人身保险、医疗保险,未雨绸缪在先,切实将每个环节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比如,可以尝试将学校集体组织、学校“包办”的单一春游模式,转变为多种方式、多元参与的模式,把更多的孩子春游计划和实施交给家庭和家长,给家长分享亲情的机会,让孩子与父母一起进行亲子互动。如此,“安全春游”就不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