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销售是当今一些企业惯用的销售手段,也是骚扰电话重要来源。“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该中心收到的举报涉嫌骚扰电话月均量约1.6万件次。骚扰电话已成为社会肌肤上的一块“牛皮癣”,让人不胜其扰。(8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
骚扰电话,让人防不胜防,厌烦不已。尤其是一些能够直呼其名的推销电话,更让人惊悚不已。毕竟,电话这一私密的信息,一旦泄露意味着不仅会给用户个人带来骚扰,更会给家人带来不安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过,骚扰电话尽管诟病不断,且一些部门也在不遗余力地打击,但是依旧没有消停。
毋庸置疑,骚扰电话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治理这“牛皮癣”,一是需要立法或完善地方法规先行,目前我国法律中还找不到“骚扰电话”这四个字,这就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明确骚扰电话认定标准和法律惩戒约束措施,消除监管真空与推诿空间,以实现骚扰电话治理的有法有规可依。
其二,需要部门联动。骚扰电话涉及个人信息保护、行业管理、网络安全等多方面,也就意味着仅依靠“12321”投诉举报机制远远不够,更何况,即使举报成功,工信部也只是责令电信运营商暂停手机外呼功能或封号,不对受益人打疼甚至打死,骚扰电话就不会绝迹。因此,通信、工商、公安、房产、教育及金融部门的通力合作至关重要。
其三,用户的防范也不应缺失。不难想象,骚扰电话在短期内并不会绝迹。面对不期而至的骚扰电话,用户应该增强防范意识。一方面对骚扰电话可以选择拒绝,或向相关部门举报;另一方面对其所推销的产品,多一些警惕,切莫中了消费陷阱;再者,对一些不确定的信息切忌一听就信,须知缺失了理智和防范,就有可能落入骗局。
电话销售作为一种营销手段,也应该顾及到电话另一端用户的感受。过多过频的电话推销,有时恰恰会适得其反。毕竟,在法制不断完善的当下,违规之举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