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界首彩陶位列其中。
与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一样,界首彩陶也是安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的印证。
曾经,在安徽颍河界首段南岸,当地村民都以冶陶为生。因而在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唐代,因与唐三彩产地洛阳为邻,界首三彩刻花陶器的问世,更是轰动一时。
由泡泥开始,经过踩泥、揉泥、拉坯、修坯、刻划、剔花、施釉等十几个步骤,一件完美的彩陶成品便俏立眼前。
界首彩陶的原料,取自淮河流域特有的淤泥,这种淤泥经河水冲刷后,具有坚韧的弹性和可塑性,便于塑造千变万化的形态。 造型多以圆形为主,这种圆形有两个含义:其一,“陶”有“掏”之谐音,“圆”有“团团圆圆”之寓意,二者结合,即为掏个团团圆圆。其二,圆形陶器要比其他形器的容量大,实用性更强,而且烧制也不易变形。
听说解放前,淮河中游一带盛行嫁娶之时女方必陪嫁一件三彩陶坛的习俗,圆形陶坛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鹊、莲花鲤鱼等图案。陶器非常适合于老百姓作日常盛储器皿之用。这种艺术和使用功能的结合,反映出淮北劳动人民在繁重劳作之中,以最原始的方式对精神艺术之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