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天鹅湖坐落于合肥市政务区,其东南岸边,有一处长约6米、宽约2.5米的景观石刻,上面刻有王羲之《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唐摹本原迹,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欣赏。
曾去兰亭游览,从绍兴县城出发,向西南方向行十多公里即到。兰亭位于兰渚山麓,相传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领右军将军的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献之等41人在会稽山阴集会,是时有26人得诗37首,后辑为《兰亭诗》。《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为《兰亭诗》所写序言。
兰亭景区不大,有鹅池、曲水流觞、御碑亭、右军祠等景点。其实,现在的兰亭并非晋代原址。1600多年来,兰亭地址几经变迁。现址为明朝嘉靖二十七年( 1548 年)从宋兰亭遗址——天章寺迁移而来,期间几经兴废,今日规模为清代重新修建。虽然时过境迁,但是那一场千古不遇的高雅集会却一直留存在历史的记忆中。记得滁州琅琊山也有曲水流觞,枞阳浮山有“洗墨池”,这些历史物存也属兰亭遗风吧。
《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通篇共计324字,有重复者,均变化不一,其中21个“之”字,各具风韵。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以后也曾再书《兰亭集序》,但均逊色于原作。《兰亭集序》真迹最后落到了唐太宗手中,他爱不忍释,视之为稀世珍品,临死前命人用来殉葬。
王羲之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既是书苑珍品,也是文坛杰作。然而,在“书圣”光环影响下,人们往往注目于《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忽视了对原作文字内容的探究,更缺乏对王羲之内心世界的深入了解。说起来,形神兼备、表里和谐一致应该是文艺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吧。
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同,书法艺术的功夫不仅有深浅之别,也有内外之分。既要精修,也需参悟。造诣高深的名家巨擘,其过人之处往往在于内外兼修,学养丰厚,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最终自成一体。到了一定层次,是气韵生动、出神入化,还是匠气太重、失于油滑,成为判别作品高下的根本标准。通过炒作获取“大师”桂冠,只会沦为笑谈。至于那些堪称神来之笔的传世精品,即便已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手,也可遇而不可求。
关于王羲之的故事,流传很多。据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所载,王羲之写在木板上的字,木工雕刻时,发现墨迹透入木板达三分之深,成语“入木三分”即出自于此。任何一门艺术,天资与勤奋均不可或缺。显然,强劲的笔力离不开勤学苦练。相传王羲之因为练字,把洗笔池变成了“墨池”,他还因常在身上划字磨破了衣襟。成功没有捷径,“书圣” 也是练就而成。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有所建树,认知并践行勤能补拙的道理至关重要。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艺不可及,或为勤奋不及,或为天资不及,或为学识不及,或为境界不及,抑或还有时运不及吧,但归根到底,关键还是人不可及。在文化艺术领域,有些历史巅峰,只可仰视,无法逾越。
《兰亭集序》唐摹本原迹里,修改涂抹痕迹明显可见,那种瑕不掩瑜的魅力表现出一种得心应手的淡定与自信,一种返璞归真的随意与自然。灵动飘逸的字形之间,魏晋风范依稀可见。只是,那种神韵难以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