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张先生一家对琳琅满目的净化器品牌选购充满困惑,国外品牌动辄几千甚至上万,而相对高性价比的互联网品牌用着能否安心?最终,他们根据相关报道和自己的研究,选择了防PM2.5口罩+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房屋密封,作为捍卫家庭成员呼吸健康的防护措施。张先生给记者列出的账单显示,这个选择让他们花费了大约2.8万元。(1月10日《新京报》)
两口之家为防霾花费了大约2.8万元,还是在做了很多功课、多番比较的基础上。面对着漫天雾霾,以及高价、大卖、断货的空气净化器,公众恐怕难有理性、充分的选择。
张先生的防霾账单显露难言的苦涩:人均1.4万的防霾支出能否抵挡雾霾的侵袭?其他人是否承担得起?相对高性价比的互联网品牌是否如其宣传的那样安全可靠?持续近十日的跨年雾霾推高了净化器的销售速度及价格,也加剧了净化器品牌选购的种种困惑。
白色家电畅销,不只是用户体验的问题,更关涉健康。目前,空气净化器面临热销引发的断货情况正愈演愈烈,众多厂家投入生产、售价虚高却依然供不应求,其中不乏商业利润的推波助澜。但是背后更凸显民众对环境恶化的焦虑。近来我国环境污染恶性案例屡见报端,四面“霾”伏更令人不安。环境因素已成为影响人类食物链、生存条件、居民健康和导致居民死亡的四大因素之一。一次次雾霾预警冲击着环境指标、“逃离霾伏”潜化为集体情绪,更多公众只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多多益善”的态度,用似是而非的过滤“装备”来寻求自我保护和心理安慰。
防霾账单不仅记录一个家庭的防霾支出,还承载着民众对于蓝天白云的呼唤和公共健康的希冀。保护环境,防霾治霾,生产优质的空气净化器固不可少,而严厉打击污染环境行为、建设优良环境才是消弭公众焦虑的首要前提。从防霾账单中看到治理环境的得失与利弊,关注民生诉求,提高环境质量、治理政策的“能见度”,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防霾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