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北京大学迎来4380名来自全国各地及数十个国家的本科新生。其中,农村学生共700余名,为近年最多。为了给来自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提供更多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机会,北大今年进一步加大执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和“筑梦计划”的力度,一大批“寒门”学子脱颖而出。(9月4日《京华时报》)
无论是北大的“筑梦计划”,还是清华的“自强计划”、复旦的“腾飞计划”等,名校均提高了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并向农村贫困生倾斜,让人们看到了高等教育走近农村、走向公平的希望;不仅圆了部分农村寒门学子的名校梦,而且释放出了关爱弱势群体的善意。
时下,读书改变命运,正受到现实的挑战,许多农村寒门学子放弃高考,而其他向上流动的通道也越来越窄。学费贵、就业难,令“读书无用论”又开始在农村不少地方抬头。如此语境下,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向农村学生抛出“橄榄枝”,打开了优秀寒门学子进入名校求学的绿色通道,这无疑会提振寒门学子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心。
然而,曾有专家质疑,名校“特招”寒门学子,是一种倒退,中国高等教育乱了方寸,重回“问贫农出身年代”。殊不知,这恰恰表明了高等教育在迈向公平的道路上“有了方寸”,“问出身”并不是攀权附贵,而是垂青于寒门学子。可见,在名校中,这样的“问出身”越多越好,可谓是善莫大焉。事实上,农村学生本来就是弱势群体,而农村贫困学生,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名校招生政策向他们敞开胸襟,彰显出了高等教育一颗公平善德之心。
换言之,名校“特招”寒门学子,是一种教育“精准扶贫”。值得注意的是,名校招生,并不是滥发慈悲,盲目地将所有的农家学子都揽入怀中,而是仍然通过高考,择优录取,体现公平竞争。因此,善政尚须善为。名校“特招”寒门学子,应制订相关操作细则,在实施过程中严把各个环节,确保公开透明,避免“筑梦计划”“自强计划”及“腾飞计划”等,演变成权力寻租的“拼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