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晚上,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通过其官方微博对外通报称,深圳一24岁女子5月2日晚上搭乘某快车平台网络约车后遇害。事后查明,该车的车牌是假冒的。(5月4日《北京青年报》)
女子搭乘网约车遭劫杀,需一个理性的判断。应当来说,年轻女子容易受到侵害是不争的事实,通过乘坐交通工具,被陌生人控制和侵害是常见的形式,这当中有出租车司机,当然更多还是所谓的“黑车”司机。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约车而且是假冒车牌的“黑车”,不免让人对网约车的安全性产生怀疑。
一直以来,网约车都在为合法的市场地位而博弈,网约车平台为了争夺市场,采取“双向补贴”的形式,壮大网约车与消费用户两个群体,反而对网约车的准则不设置任何门槛,任何私家车支个手机、下载一个预约软件就可运营,除了一些客串的私家车加入之外,那些职业的“黑车”也找到了更通畅的运营渠道。这无形中使得“黑车”原有一些安全隐患,整体转移到了网约车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出租车行业市场放开充满必然,出租车与互联网融合也是大势所趋。无论公共管理层面如何定位网约车,都不宜拿安全作为打压和限制的理由。相反,治理不是一味地堵,而是疏堵有序,有管有放,否则只会是像传统的“黑车”一样禁而难止。
女子坐网约车被劫杀,不宜过度解读,但也应重视。无论是立足于监管,还是立足于网约车平台,为消费者考虑,安全性都该是第一位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即将落地,来自监管部门既要把网络车有条件、有序纳入到合法的市场中来,也要强化网约车平台的安全管理责任。而网约车平台,则应通过技术和信息服务来预防安全隐患,如接单软件服务的实时定位、打车客户对接单者资质基本信息查询等等,提高网约车的安全系数,让类似的惨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