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辞职干科员” 需要先过审计关
非常道
“楼市离婚潮”凸显政策缺陷
大学“限客” 考验高校管理智慧
信用卡“欠4百还3万” 折射双重信用困境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4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大学“限客” 考验高校管理智慧

□刘建国
 

春季,各大高校又迎来游客参观高峰期,一些名校甚至变成旅游必去“景点”,不少学校为应对这一情况被迫采取“限客”措施。高校校园对外开放是否影响了自身正常教学?大学校门到底该不该向社会敞开?高校的开放属性又当如何维护?(4月12日 中新网)

不可否认,如今一些高校的校园,俨然成为了热门“旅游景点”。络绎不绝的游客,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的秩序,而且还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然而,高校又是应该秉持兼容并包的精神,假如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将游客拒之门外,也与高校的价值功能定位相冲突。

现实中,某些高校为应对过多的游客,采取了诸如禁止入校、收费参观等方式。面对此种管理方式,很多人甚至认为,诸如世界名校哈佛、耶鲁、牛津等,都是允许自由进出的,并没有给予严格的限制。不过,国内的高校却面对着迥异的情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内游客的数量实在过多。举个例子,每年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每天都会迎来数万名游客,校园的承载压力可想而知。

其实,世界名校哈佛、耶鲁等,所谓的开放访问并非没有限制,而是附设了一定的条件和门槛。比如,哈佛大学明确规定,如没有官方人员陪同,所有大楼禁止公众访问;为了维护宿舍楼和教室里学生的隐私,参观者禁止对宿舍或教室拍照。

应该说,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相比,具有自身的属性和特征,无法完全借鉴和复制国外高校的管理经验。那么,就国内高校而言,就应该在公共属性的基础上,更侧重于管理的精细化操作,求得高校与公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比如,对于高校而言,可以对游客群体进行分类,采取预约式参观模式,在不同的时间段、区域等进行提前安排和部署等等。

大学“限客”,说到底正是管理思维滞后的表现,片面地将日常管理定位于粗放式标准。高校应该转变管理思维,多一点管理智慧,多想想如何实现高校围墙内外的和谐相处和互动。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