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家庭暴力庇护中心” 值得点赞
微声音
“口碑教授” 倒逼高校考评机制创新
保护“留守儿童”制度和责任要“到岗”
非常道
“84岁老头的情人节” 为何能触碰人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口碑教授” 倒逼高校考评机制创新

□张西流
 

2016年1月7日,河南大学内一场特殊的聘任仪式引发社会关注。退休3个月后,教师常萍被学校返聘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在此前32年的教学生涯中,常萍的职称一直都只是讲师。成为“传奇”的是常萍从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民间则一直称呼讲师常萍为“口碑教授”。(2月15日《北京青年报》)

在当今高校,教学不如写论文,写论文不如搞科研,搞科研就是报账“领补贴”,已成为一种潜规则。“学术GDP”不仅主宰着职称评审,而且左右着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分配。特别是,在狂热追求“学术GDP”的背后,凸显出的是教学边缘化、学术功利化和高校行政化。如此语境下,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的“口碑教授”常萍,退休后被河南大学返聘为副教授,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不可否认,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已成一种潜规则,越是名校表现得越突出,并形成了恶性循环。

再看高校职称评审。因教学成果短期内无法出数字政绩,而在考核中被弱化、甚至忽略;代之以学术GDP“唱主角”,申请多少项目,发表多少论文,获得多少经费等,成为考核的主要指标。以至于越来越多的教师变成科研的“打工仔”,越来越脱离教师教学的本位,也脱离了大学育人的本质。更为严重的是,量化的数字指标所带来的焦虑,却可能会使一些教师冒险在数字上造假,甚至剽窃学术论文,不惜恶化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

因此,“口碑教授”常萍,倒逼高校考评机制创新。首先,高校应摒弃对“学术GDP”的盲目崇拜,改进考核方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比如,学术和教学,只是考核的一个方面,不再具备决定一个教师职称晋升的压倒性重要性。德才兼备是理想的晋升标准,且“德”应在“才”之先。“君子不器”,为师者不必是“学术专家”,但必须厚德载物,授业解惑。特别是,在高校去行政化,已成为教育改革方向的当下,只有让教学的归教学,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才能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并重的本位。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