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桦
明年年底前,城镇小区将补足配齐幼儿园;至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达到75%左右。
15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公布了上述目标。扩大总量仍是二期三年行动计划的首要任务。(11月16日《新京报》)
学前教育并非义务教育,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其中掺杂了太多市场经济的因素。幼儿园“公私并济”,本该认真践行教育公益目的的公办园,数量稀缺,一位难求;而民办园数量虽多,却泥沙俱下,优质园价格昂贵,一般园教育质量堪忧。
幼儿园不仅要扩容,也要保质。扩容是为解决“入园难”,保质则是重点降服“入园贵”。这里所谓的“质”深具两层涵义。其一,按照教育规律,公益是其底色,即便是民办高校,国家同样规定,“以公益为办学旨归”,更遑论作为公共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这个“质”在公办园中是“公益”,而在民办园中的体现则是“普惠”。不过,看似有别,其实一体。其二,目前,民办园撑起学前教育大半个天,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2012年,有数据显示,民办园占比接近70%。那么,数量如此众多的民办园,该如何提高其质量?
学前教育的公益底色,自然需要政府大力涂抹,公办园要扩建、新建;而民办园的教育,不妨作为政府赎买公共服务的重要项目,在引导之中不断规范。
教育需要投入真金白银,对政府而言,能看到钱投入激起的“水花”,但看不到教育无形的产出,更看不到带给主政者的有形利益。因此,解决入园难、入园贵,如何保证政府投入切实到位,当真是最关键的。讲明了意见,更要明晰配套的措施。在此,不妨明确各级财政的投入比例,并与政绩考核挂钩;也不妨明确民办园的普惠性比例,政府投入占比等,给出一个参考的红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