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应该带头“戒烟”
大学生起薪低 并非“读书无用”
别让儿童节变成“索捐日”
基层官员如何去污名化?
“中学生之吻”的表象信息释放负能量
非常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5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基层官员如何去污名化?

范子军
 

打开网络,我们不难发现,基层干部群体被误读、被污名化,正在成为一个值得警惕的倾向。虽然这种倾向与现实不符,但其负面的影响不容轻忽。(5月28日《人民日报》)

不管大家相信不相信,基层官员某种程度上存在被误读、被污名化倾向,是个不争的事实,“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极个别官员的不检点、不遵纪、不守法,负面形象在公众印象中不断累积,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偏见”或“错觉”,让人误以为整个基层官员群体“都好不到哪里去”,进而才有了所谓的“习惯性”质疑。

基层官员被误读、遭污名化,既冤也不冤。所谓冤,是绝大多数人虽然能够洁身自好,自觉自律,却被极少数害群之马所牵连和拖累,形象被矮化,不被民众所认可和敬重;所谓不冤,则因为既然已经进入“体制”,一方面就自然要承担群体责任,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另一方面,则要为没有能够相互监督约束的后果付出应有代价。

基层官员被误会、受委屈,难免会产生隐形的压力,缺朝气少活力,影响工作热情和为人民服务积极性,个别的甚至还可能抱着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索性“同流合污”,进而影响整个队伍的形象和战斗力。正如有个别游客动辄“到此一游”,不能就此认定所有游客都素质差一样,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无疑也需要社会保持应有的包容心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而不能以偏概全,造成误伤。

基层官员去污名化倾向,最为关键的还在于自身,要确立足够的人格自信和党性自觉。面对误解、抱怨、白眼,背后的指指戳戳甚或当面的批评奚落,喊冤叫屈、怨天尤人、自暴自弃都不管用,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既严格要求自己,又加强体制内监督,以良好的群体形象取信于群众。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