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的“黄山方式”
民俗非遗要以文化的心态走市场
徽州非遗,你了解吗?
戏剧“非遗”市场化不能无序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民俗非遗要以文化的心态走市场
受访对象:省民俗学会秘书长,民俗学家王贤友
张亚琴
 

记者(以下简称记):安徽的非遗中,民俗所占的比例多大?大约有多少个类别?

王贤友(以下简称王):在这里,我想先对民俗作一个简单的解说。民俗的产生是在集权社会制度下,劳动人民勤劳耕作终年而得不到温饱,并经常遭受官府和地主的奴役、压迫和战争的蹂躏、践踏,以及自然灾害的折磨。人们为寻求解脱,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稔”,寄希望于天、地、人,以某种形式表达,后渐渐成习俗。因此,民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藏着人文精神。

在安徽的包括省级和国家级非遗中,民俗占百分六十之多,如大量的民间文学,部分的民间游艺等。大约涉及近十个类别。

记:据您所知,这些民俗方面的非遗中,在传承方面,现在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在保护方面,有无走市场化之路成功或失败的典型?

王:作为我们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之一的民俗处在“困难”期。简单地说面临的是“断层”和“断链”的问题。许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当陌生。虽然有的老故事家的作品里面有讲述,但这种记录也会随着他们的逝世而消失。

同时,我们自己也在人为地破坏民俗文化。如旅游景点充斥着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这儿添加一个似是而非的牌坊,那儿修建一条钢筋水泥的“明清老街”,让真正的民族文化流失,成了一种无法挽救的遗憾!

理性思考,慎重去做,民俗在我们的手中也可以得到保护。如合肥的“吴山贡鹅”,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值得我们思考。

记:有人说,市场化是保护的一种办法,也有人反对。您认为,民俗方面的非遗能否走市场化之路?

王:对于非遗、民俗,我们是要保护,并要弘扬的。但过多地急于求成,往往“物极必反”。 市场化对于民俗、非遗来说,不能一刀切。要分清有的是可以市场化的,有的是不能市场化的。

铁字非遗传人邓智源在祖传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书法、创意表现得风骨强健,饱满生神,被誉为“中华一绝”。著名书画大师启功、赖少其、沈鹏、文化部原副部长高占祥等特为铁字作品欣然挥毫,题词赞勉。邓智源的铁字现在很有市场。

记:民俗、非遗的保护到底有什么样具体可行的好办法?

王:民俗、非遗的保护是第一步,关键是弘扬、传承。当前,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加上人们文化的自觉,为传统文化包括非遗、民俗的复活打下了社会基础。解决文化的问题,可以用市场化的方式,但是必须是文化的心态。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