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的“黄山方式”
民俗非遗要以文化的心态走市场
徽州非遗,你了解吗?
戏剧“非遗”市场化不能无序
下一篇4 2012年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非遗保护的“黄山方式”

沈学辉 张亚琴 陈明 文/图
 

说起安徽的非遗,不得不提到黄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山拥有16项,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当地的数天采访中,黄山上至政府官员,下到普通百姓,每个人的话都汇成了他们的共识:保护好非遗就是守护徽州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江淮大地的灵魂血脉。非遗的保护已经融入到每一个市民的血液当中。

那些徽州的非遗传承人,也不再埋头于片纸方寸间,他们深刻理解“非遗”璀璨的历史文化价值,把目光瞄向了市场,让手中的绝活得到市场的认可,得到保护和开发,并成为新兴的文化产业。同时也将那些散落在黄山山川民间的艺术形态掸去了身上厚厚的积尘,终于走向大众的视野,走进寻常百姓的家庭。

活态文化的生态保护

非遗是种活态文化。黄山以徽墨、歙砚、徽派的盆景、徽雕等为代表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位列国家级名录的有16项,省级有49项,而市级的名录项目更是达到了101项,约占安徽非遗的三分之一,在全国省辖市里面也属于数量比较多的。11位传承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4人是省级的非遗传承人,市级有119位入选。

在黄山潜口民宅博物馆中国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一位来自湖南的游客周南达说:“在这里可以欣赏到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徽州木雕、砚雕、砖雕、竹雕、制墨等,使我们直接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

“对于非遗的保护,我们除了培养非遗传承人外,建立6家省级非遗传习基地、还出版了大量有关徽文化的典籍。最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科长汪翔介绍道。

原来,黄山是全国第二个国家级的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成立于2008年。范围涵盖了安徽和江西两省、黄山和宣城、上饶3个市的6个县。它是推进黄山非遗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完善保护实验区范围内非遗四级名录体系;通过搜集、记录、分类,建立档案,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予以妥善保存;合理利用自身价值,将徽州三雕、宣纸制作、歙砚制作、徽墨制作、万安罗盘制作等非遗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此外,还以传承人为核心主体,通过传授、培训以及宣传使各项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

走市场化是最好的传承

在黄山很多传承人看来,非遗要保护与发展,市场化是最好的手段。最好的传承方式应该是对非遗进行创新和深加工,并进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化经营,使其走向市场,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在徽州区,记者见到了洪建华。作为竹木雕刻民间工艺大师,同时也是非遗的传承人,他的“竹溪堂”徽雕艺术有限公司的发展之路,也许正是非遗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明证。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我们应该是走出了一条市场化的道路。除了在发扬我们自己传统文化和工艺技术的同时,也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进行创新,因而在前些年我就成立了竹刻研究中心进行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使徽州竹刻不仅得到市场的认可,扩大了知名度,也招来了很多热爱它的年轻人潜心学习,使这个非遗项目得到很好的传承。”对于这份文化产业未来的前景,洪建华非常看好自己的企业。

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厂长周美洪,对于市场化也有相同的体会。作为一个从墨厂的学徒到总指挥,周美洪历经了工厂的兴衰。现在,世界上有70%的墨产自这里,而且,对于销路问题周美洪从不发愁,接下的订单远远超过了厂里的产量。

1999年7月,墨厂兼并了安徽歙砚厂(歙县工艺厂),生产和经营歙砚和四雕工艺品,在保持和发扬其独特工艺水平的同时,也为歙砚的知名度和经济价值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歙砚的传承在我这从不是个问题,这是我们进行规模化生产的结果。从目前的市场来看,我们的砚需求量很大,这就为我们创造了获得经济利益的机会,年轻人当然不会白白浪费这个机会,纷纷加入我们的队伍,并且都完成了从只为创造经济价值到真正喜爱这门艺术的蜕变。”我省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徽歙砚厂副厂长曹阶铭指着坐在厂里专心工作的几位年轻工人说道。

这不是个别案例。把非遗和市场结合走生产性保护之路,是黄山近年推行的非遗保护新思路。在进行非遗产业开发时,严格遵行“合理利用”的原则。

借助文化旅游的“东风”

而对于一些无法市场化的非遗项目,黄山把它们纳入了文化旅游的系列。比如说,以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休宁状元文化节和祁门红茶节等重大节庆为平台,挖掘、整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黄山区接连举办了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更是将全市的非遗做了充分的归纳和成果展示。

此外,在全市重点复活了10个徽州民俗艺术村,挖掘、整理、编排了一批具有特色性、观赏性、参与性的非遗民俗节目,定期在本地乡村旅游活动中向游客表演,诸如《跳钟馗》、《叠罗汉》、《祠祭》、《目连戏》、《徽州婚嫁》等,让散落在民间的民俗艺术复活。既抢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发展。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