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性媒体的迅速蹿红,各类网络表达也更加“接地气”,“临时工”一词的走红便是证明。一些政府部门在面对自身各类失范突发舆情事件时,不约而同地拿出“临时工”作为“挡箭牌”,当事方也往往成为网民“打趣”的对象。(11月27日《南方日报》)
笔者以为,习惯于拿“临时工”为单位工作失误买单顶罪,不只是应对危机的缺乏技巧和“方法”单一,骨子里是对民意的不屑和对舆论的敷衍,是高估自己的忽悠能力和低估公众甄别智商的傲慢表现,是对信息公开和危机公关缺乏诚实态度的必然结果。把“临时工”当做担责的“替罪羊”,除了彰显恃强凌弱、辱其“名声”的戾气和不妥外,并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真正让人心悦诚服。
由此看来,杜绝拿“临时工”当“替罪羊”潜规则,不但要求各级各部门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勇于直面负面问题,努力提升运作透明度和危机公关能力,提高行政效能;同时还要加大对失范突发舆情事件的关注深度和问责强度,不能让“临时工一块砖,哪里出错哪里搬”的雕虫小技屡屡得逞。临时工告别顶罪“高危职业”之日,就是危机公关风清气正之时。
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