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梦远,昨夜又回乡。梦里又回到双河。我出生在金寨龙潭,上初中开始住校。从那时起,生我养我的故乡已渐行渐远。双河中学,是我的母校,距离老家约四十华里。那时,高中两年制,上世纪80年代最初两年在这儿读书。四年之后,我又回到了母校,称呼变成了老师。在这里田园诗意,教坛耕读,加上之前的读书时光,我在双河镇生活整整十三年,比生活在老家的时间还多。
读书的时候,寝室就在双河山南坡的最后一排,白墙黛瓦的男生宿舍掩映在梧桐树的绿冠之中。宿舍后面的山坡上有一条斜坡路,通往双河大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校在家族祠堂或寺庙里的情况并不鲜见,我读书的龙潭小学就在原来的付家祠堂,双河中学附近还有个黄鹄寺小学,也是类似。双河大庙一度是双河镇中校址,也叫大庙初中。镇中在校学生很多,放学时漫山遍野都是学生,由于双河山东北坡的坡度大,小孩子们大多是跑下山脚的。等到我回双河工作时,这里已经是双河大庙了,只是那时,称双河道观的人似乎多了起来。
在双河中学工作的头几年,我住在山脚下的大操场边。我的一位形俊中慧的老师,当时已经供职于县宗教局。一次,老师和他的同仁准备去道观公干,知道我就住在山脚下,所以叫上我一同前往,那也是我第一次参访双河道观。我们一行沿着三十六级台阶拾级而上,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巍峨的东岳府,迎接我们的前任住持张忠芳率一干教职人员边行边谈:“双河道观鼎盛时期有楼宇九十九间半,外设一宅两院又五十间。那时的道宫像城郭一样雄踞双河山顶,双河山又是九龙传珠之地,又称九龙山。这里的东岳府是《隋唐演义》中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府邸……”
接下来几年的双河,改革开放,日新月异。区镇上的供销社、食品站、粮站逐步放开,职工分流,大集体企业责任到人。中学调整了办学思路。道观住持交班。新住持年轻富有朝气,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上任伊始,即在观中修建了一座巍峨的仿古塔式观音阁。近年来又在观里开辟了书画长廊,还新建了一个红色文化教育长廊。从红色长廊里还真了解到不少曾经发生在这双河山上的红色故事。这里曾经是新文化传播地,1910年冯翁亭于双河道观创办明新两等小学堂,后改为商城县第六小学,学生所学内容除四书五经外,还有算术等新学科,1925年至1926年洪学智将军在此校上学读书。1929年立夏节起义后,为扩大马列主义宣传面,在双河道观建立列宁小学。不止这些,这里也是大革命高潮时期红色政权所在地和革命斗争发生地,1929年9月,境内第一个革命政权组织八乡苏维埃政府在双河道观成立。
我是在1997年暑假,通过全县教师公开招聘考试进入县城一中的。这之前一直在双河。结婚时,学校给我安排婚房,又安排在山坡上的最后一排,就是我们上学时的宿舍,正好时隔十年,又住回这一排。虽说还是这一排宿舍,但分配给我的是这一排正中间的两间房,经过改造,又安装了天花板,配置了厨房和客厅,连柴火灶台都帮砌好,这里就摇身变成了我和家人的温暖港湾。山坡东北边,与大庙交界处有一块空地,早已被学校老师家属垦为了菜园子。
因为这离大庙太近,直线距离不足百米,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睦邻。在这里,看多了敬意虔诚的香客,适应了日日无休的晨钟暮鼓,习惯了氤氲在空气中的淡淡的硫磺和袅袅的檀香,迷失于大自然的田园诗画以及在校园里的闲适安逸。在这里六年,成家生子,读书写作。这里是故事的起源,主人公又是从这里走向远方。
昨晚梦见的庙会还是三十年前的热闹景像。鄂豫皖三省邻近十几个县的商贩云集这里,都希望赚个盆满钵满,道路两边全是用帆布搭成的临时商铺,里面堆满各种商品。庙会也是一个赶集的好日子,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香客们总是带足盘缠算计着要买回去的家私,并且他们总能淘到他们心仪的宝贝。马戏团也会来凑热闹,巨大的伞形帐篷,高高挂起的幡是他们的招牌,刺耳的大喇叭不停地播放着夸张的节目内容招引香客。我也陪老家来的客人看过马戏表演,当我看到演员们的高难度危险动作时,我总是把目光看向别处,我不忍心目睹他们的艰辛与危难。我在双河的那些年,乡里乡亲总会在这时来我家带来板栗花生,还有软糯的红薯干等各种农家小食。
三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的大环境下,庙会也会与时俱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