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朋友小聚,“高情商”的小邢恭维其“顶头上司”的系列“金句”,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散场时,见我摇头,小邢低声辩解,称其不是拍马屁,而是提供情绪价值。
“提供情绪价值”,是网络新词。在意识形态定于一尊之后,人们对于不符合事实或实际的谄媚、阿谀、奉承、讨好等行为,多用“拍马屁”一词概之,是谓不能坚持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说话、办事,认识上就有不诚实之嫌,无足可取。
人的思想原本是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每个人的生长环境、阅历不同,看问题的方法、思路乃至说话的口气乃至一些行为等就会不同,这极为正常。也正因各自的认识不同,才会为领导者正确决策提供各种参照系和选择方案,对于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的容忍与接纳,包括对“拍马”者明面上态度等,是检验领导者胸襟和器局的重要标志。
然而,“马屁精”明知会被人讥讽和嘲笑,还一股劲地干这种事,明显是冲着一些既得利益而为之,故而,“拍马屁”这个词虽非常难听,但愿意为之者却趋之若鹜。
据说“拍马屁”这个词源自元朝。擅长养马的蒙古人牵着马相遇时,常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并顺便夸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欢心。马的优劣无关紧要,马的主人开心才是王道。这种无原则的奉承,就叫“拍马屁”。可拍马屁的历史,在该词出现前,早已存在。不过,相较而言,宋代的马屁精显得“情商”最高、“学问”最深、“马屁”最响。宋真宗时的“五鬼”之首丁谓,既创造了“溜须”这个词,又堪称“附庸风雅式”拍马始作俑者。野史载,宋真宗与大臣一起钓鱼,很长时间无鱼上钩,宋真宗脸色很难看,善于察言观色的丁谓,便上前赋诗道:“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原来是真龙天子把鱼吓跑了。宋真宗听后龙颜大悦,不快之情顿时消失,其他大臣跟着附和。一个精致的马屁让丁谓脱颖而出,没多久便挤掉寇准升为宰相。尔后,“附庸风雅”拍马者层出不穷,一直绵延至今。
数智时代,对于不符合实际“赞誉”“高帽”和行为,人们不再用“拍马屁”这一概念来评判,这是网络的力量、也是网民的智慧。可“拍马屁”终归是不诚实、不道德的表现。不用“拍马屁”,就用“提供情绪价值”吧!换个新名词,所概括的内容没变。细思之,顿觉“提供情绪价值”这个概念还真颇具玩味。
情绪价值,本是营销学概念,营销学中,情绪价值既包含正向情绪体验,也包含负向情绪体验。网民将这个词描述现代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体验,便剔除负向情绪体验,就变成“提供情绪价值”,是指一个人在社交中,通过言语、行为或态度等方式,对他人情绪产生影响,主要是带来正面、积极情绪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能够给人带来积极、愉悦、舒适、安心的正面情绪感受,置换俗语便是“拍马屁”。
说给人“提供情绪价值”,既避免了被人嘲笑、讥讽的风险,又把自己确立为公正、诚实的坐标,并以此为基准,凡给人带来愉悦的言语、态度等,其实都是关心、帮助他人,,就是乐于助人,否则就是拆墙撤梯、与人不善。人在江湖,会有多次挫败感,他人愿提供情绪价值,绝大多数人皆坦然受之。可我总觉得,任何时代,每个人心里都该放面镜子,时常照照自己、时刻警醒自己:做人,比的是坦坦荡荡、诚实守信;做官,比的是格局大小、初心不改。如此,即便对“拍马屁”换成“提供情绪价值”也心知肚明,不会轻易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