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树不熟悉,读他《因为那朵云》中的诗歌,倒以为是熟悉不过的人。大树的诗引发我许多共鸣,让我在美的流连里,感受到了美的美好。二美叠加,是真的美好了。
讲句真话,好久不读诗了,尽管自己写诗。不过《因为那朵云》我是认真读完了,是和《本草纲目》交替读的。读一会《本草纲目》,再读《因为那朵云》,很有些意味。《本草纲目》有药香,而《因为那朵云》中的诗有清香,清是水,是花,是草,是树,是季节……因而清香就奇特,就有一闻再闻的必要和冲动。《因为那朵云》里的诗,大多是从心里流出来的,不做作,不故作高深,不板起美孔,不强作笑脸,更不陡着嗓门喊,也不无病呻吟,写意、表白、抒情,大多一气呵成,妥妥的是一幅画,是一帧笔走龙蛇的书卷。
大树的诗有特质,辨识度高,在如今的诗坛算得上是一股清流。《因为那朵云》里的诗“简约而不简单”。“比长在树上的更美/它们终于自己/站在了地上”落叶落而站起,因为土地,因为一份情怀,诗人写的何止是落叶,是一种抉择,更是一种痛感,痛而快之,非站立不可。“太阳没去处/悄悄跟着/一起回家”,多温暖的句子,夜晚的家也是暖和的,不暖和也不行。简约是种美,简约中生发诗意,是每一个诗人所追求的。《因为那朵云》里的诗“浅显而不浅薄”,诗人似乎一直在追求浅显的独白,似是写给自己心跳的,却将诗意传得淋漓尽致。“向上的杯子已空/好时光/都溜到隔壁的杯子里”,是沙漏的运行,更是时光的走动,“伸手,拦一束光/光便走进/你的思想”,潜行的诗意的厚重,是诗情的穿透力。如果还不够,“我是一阵晨风/悄悄飞来/带走所有颜色”,包容的纯粹,阅尽了人世间的一切,时光便是一切。
浅显是形式,而浅显平台的背后,是一个有情有意诗人挥动的纱巾,拂抹泪水,也拂动起清风。《因为那朵云》里的诗“直白而不失哲理”,直白似是诗歌的大忌,而直白往往通达的是哲理的妙境。大树在“直白”的框架中,装点了萋萋绿色,让直白成为神秘的绿地。“花开了,向世界发一个藏不住的宣告/先在碧绿稠密的高枝头窜几把火”,这宣告是诗性的,也是哲理的,“无花的日子里/叶子就是花”,来得更直接,“只做一片绿叶/一辈子守着一个枝头”,诗人痴情,“最好听的歌/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心跳”,竹筒倒豆子,一下子全倾泻了的,而这倾泻淹没了我们,谁能不被打动,不去作理性的思考。
独白似直指内核,是诗歌的妙境,直抒胸臆,转而理性细腻,诗的表情从而格外生动,笑意和流泪都能打动人。
诗人多有孩子的一面,大树的《只为那朵云》中不少诗充满了童趣,“顺着问号的弯/走向叹号的杆儿/走过的是万水千山”,如此好奇是孩子的,也是成年人的,而这童真一定是来自孩子的。“喜鹊喜鹊/等等我/等等我/听我言/你的家在这边”,实足的动感来自童心、童真。童心、童真是诗。我孙子上上说:“爷爷,小鸟要有宝宝了/它们刚刚亲嘴了。”我就以为是诗,很好的诗。
陆陆续续读大树的诗,同时还一张张欣赏书中的摄影作品,一诗歌一镜像,一镜像一首诗,相辅相承,相互表达,相互致意,相互升华,诗意便一而再地盎然。诗好,摄影作品也好,我就自问,大树诗集中的诗歌和镜像谁先谁后?不得答案,胡乱猜测是心生成的,无先后。
读完了《因为那朵云》,再翻《本草纲目》,适读到“牡丹”辞条,时珍曰: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时珍还说: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之。我拍案,好诗,好诗。牡丹是好诗,《本草纲目》是好的史诗。
“山无言/守着一座山/等白云”,大树也无言,仰视天空,等白云。只为那朵云,云下是阴凉,是雨滴,是花朵,是收获,是江河,是大地,更是诗意的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