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 庐江县的何何(化名)今年6岁,是一名重度智残儿童,父亲收入不稳定,母亲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家中还另有3个上学的孩子……不久前,“合肥市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发出了他的预警,当地民政工作人员通过与系统内的残联数据比对,调查核实后主动为其办理了低保。
像何何这样“不声不响”的困难群体还存在着,因为不了解政策或者健康情况等原因,很少主动申请救助。如今合肥依托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医保、人社、农业农村、残联等部门数据共享,建成覆盖城乡、信息完整的全市困难群众数据库,对在库人员实现分层分类、动态管理,开展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及时预警发现困难群众,有效实现救助政策找人。
“我们根据相关部门推送的医疗费支出、残疾证办理、领取失业金、纳入防止返贫监测范围等数据,与在库的困难群众进行比对,系统里设置了家庭易返贫指标预警线,生成预警信息,自动推送到各级救助部门。同时困难群众可以登录皖事通中的‘皖救一点通’模块,在线申请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救助事项。”
合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数字赋能推动全市社会救助工作由“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分散型救助向联合型救助转变。
据悉,目前该系统已采集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孤儿、低保边缘家庭、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各类低收入人口共计62万人,为精准认定各类救助对象提供了数据支撑。
记者了解到,系统建成以来,监测平台自动预警11307人次,其中因病6408人次(约占57%),因残4293人次(约占38%)、因就业不稳定214人次(约占2%)等,分类推送预警信息至线下救助部门,实现社会救助的智能化、精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