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有一则流传甚广的成语典故“纳黍行舟”。这个典故的发生地泗县还是著名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流经地。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从河南洛阳到江苏清江(今天江苏省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也就是从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市出发,引谷水、洛水到黄河,经过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安徽省的淮北市、宿州市泗县,最后流入长江。泗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龙飞帆介绍道:在隋炀帝所开凿的运河中,通济渠是开凿时间最早的一条,对当时和以后唐、宋两代中原以及江淮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大运河泗县段便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运河泗县段由灵璧县虞姬镇入泗县境内,向东经长直沟、周庄、彭铺,沿泗宿公路北侧穿城东注。当地人称城东一段为东汴河,城西至唐河一段为西汴河。东汴河经水口魏庄、枯河头、通海店至泗洪县马公店约20公里与谢家沟(老濉河)水汇合,东流至青阳镇折向东南,经石集、城头至淮头入洪泽湖。西汴河由泗城西关外绕城过南关闸南下,约10公里至霸王城南石梁河,又南行15公里至天井湖由漴潼河流入淮河。泗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龙飞帆介绍道:据泗县本地人说,泗县段运河开凿时,由于枯河头至通海店一段地势较高,水流不畅,一向为航运所阻,为使龙舟通行,泗县人民就在河中以黍米代水,泼以香油润滑,通过人力拉纤的方法行进。后来,泗县人民通过地方史料记载,将这种行为称之为“纳黍行舟”。1951年治理濉河时,在泗县运河故道东段枯河头南岸处,挖出黍子(数担)。这也从侧面佐证了“纳黍行舟”这个说法的可靠性。
现在安徽境内的大运河主要沿今天的泗永公路(S303省道)分布,呈西北东南走势,宿州段运河经过今天的宿州市埇桥区、灵璧县、泗县向东与洪泽湖相接,至江苏盱眙县入淮河,通往扬州。大运河安徽段总长约180公里。
目前,宿州境内的汴河故道,由于历史久远,从灵璧往西的部分早已经湮没于地下,其中灵璧以东至唐河一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尚有河形,后经历年平整土地,河床也沉于地下,仅有泗县境内的运河故道至今依然保存较好。
作为安徽运河段唯一一处有水的河段,大运河泗县段故道至今仍有水河道约47公里;其中运河原有故道28公里,依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历史风貌,至今整个水系都还活态流通。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泗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龙飞帆介绍道:隋唐大运河泗县段,作为通济渠段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自泗县融媒体中心向东约5.8公里,于2014年6月22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为世界文化遗产段,成为大运河通济渠段7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之一。
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