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种在中学生偷偷流行的“饭卡手机”引发关注。外观好似一张饭卡,透过特定眼镜来看,竟然显现出手机常用的软件。这不是电影里的黑科技,而是一些学生避开学校规定,偷偷用来视频、聊天、玩游戏的所谓“神器”,很多家长对此忧心忡忡。
教育部早在2021年就规定,中小学生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实在要带,也要征得老师和家长同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易监管的“饭卡手机”,成了一些学生貌似“安全”的选择。然而,这种看似“人畜无害”的手机,恰恰是校园里“披着羊皮的狼”,隐患重重。
“饭卡手机”的安全性,首先要打个问号。它们的原料,一般是老旧报废手机,经过翻新后,变身只留下核心零件,去掉扬声器、摄像头的极简版,其他正常功能均有,隐蔽性很强,价格大多在100元和300元之间。
换句话说,“饭卡手机”并非正规手机,缺少质量检验和安全认证。不仅容易发热短路,还有自燃、爆炸等安全隐患。有网友反馈,“饭卡手机”充电时特别烫手,“像火山要喷发了一样”。
“饭卡手机”的合法性,同样成问题。作为电子类产品,“饭卡手机”是否取得相关的许可和资质存疑。目前来看,这类产品的制作与出售,都处在灰色地带,对于此类行为的定性也存在较多争议。
而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商家向未成年人兜售“饭卡手机”,本就居心不良。在一些平台上,不少商家拿“不被发现”当卖点,打着“不怕被老师家长抓到”的噱头售卖,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的特点,为学生破坏规则提供便利,如此行径必须得管。
要解决“饭卡手机”的问题,要堵,更要疏。一方面,公众应对这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三无”产品保持警惕,相关部门、电商平台也要负起监管责任,让无良商家无机可乘。
另一方面,这一现象说到底是未成年人如何与电子产品“打交道”的问题。互联网时代,手机已深度融入了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完全“一禁了之”也不现实,考虑到实际需求,严管之外,学校、家长还需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才是解决问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