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京开幕
全国政协委员李霞: 进一步优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营商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 以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3上一篇 2024年3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 以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记者 徐越蔷
 

“一年一度的两会又开始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深刻地感受到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告诉记者,他继续关注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话题,带了多个建议,其中包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等。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转化率偏低。”赵皖平表示,虽然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应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皖平建议,同频共振,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突破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瓶颈。”他认为,应当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双方信息、技术、人才等科技创新资源。

“市场导向,发挥企业优势。人才先行,夯实发展基础。”他建议,企业与科研院校可以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或新质技术的应用研究,以赛事或农研基金等形式联合构建新型科技平台,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机制。加大向农村地区派驻科技人员的力度,以“科研+基地+农户+企业”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指导农民发展高质量农业。

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保障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

预制菜产业既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也有着巨大的餐饮消费需求,同时又是连接现代农业与现代食品产业的重要产业,也是促进乡村振兴与培育新兴产业及新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我经过调研发现,如今预制菜产业发展存在多种问题与制约,亟待建立有效机制以弥补不足。”今年,赵皖平还带了关于有效发展预制菜产业的建议。

他表示,具体来看,产业发展存在小、散、乱问题,预制菜消费者知情权难保障,产业链分散问题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本地农产品原料生产供应基础、预制菜生产企业主体基础及市场消费需求,准确发展定位,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组建全产业链发展联盟或联合体,制定产品品质标准与品牌建设标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科学配置研发、供应、金融、政策、人才等产业资源要素,促进预制菜产业科学、健康、持续地高质量发展。

“融合化发展是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关键。”赵皖平建议,前端农产品原料性食材的生产、中间农产品深精加工与餐饮食品加工物流、后端餐饮食品市场消费供应,只有实现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

“要推进生产全流程的标准化,市场监管总局制定更严格的标签和包装标准,确保信息透明度,使消费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他建议,严格把控生产品质与质量,并加强全流程检验检测、全流程监控追溯、全流程保证,实现产业链的品质化。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