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层住宅火灾和电动自行车引发住宅火灾事故频发,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高层住宅天井和设备管井火灾时形成烟囱效应以及电动自行车自燃引发火灾问题突出。
为深刻汲取江苏南京“2·23”火灾事故教训,2月26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通知,提出了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设置、地下非机动车库消防设施设置等规范要求。
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经济便捷的交通工具,近年来已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短途出行的首选。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突破4亿辆,平均每3.5个人当中就有一辆。
但因飞线充电、随意上楼进梯等为图一时之快而引发的电动自行车爆燃爆炸事故频频发生,给公共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15个鲜活生命逝去,教训何其惨痛。近来全国各地纷纷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专项检查。有的地方规定电动自行车一律不许进入楼道;有的地方加强对电动车的源头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改装摊点。
我们不能在事故里哀嚎,更不能走过场似地检查,要防止类似火灾事故再次发生,就必须深入细致地查找原因,并拿出切实可行且坚决有力的措施。
加强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生产环节的质量缺陷和销售环节的违法改装,还有维修、停放、充电、使用、回收等其他环节,同样潜藏着不少安全隐患。要下大力气解决从生产销售到上路、报废各个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
电动自行车在小区内乱停乱放是火灾发生的重要原因,集中治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非常必要,但我们必须“堵”“疏”结合,既要堵住火灾隐患,也要有更多“疏”的办法。不让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就必须让民众能够安心又便捷地在室外充电。
痛定思痛,我们必须让相关制度规定“长出牙齿”,对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违规充电等行为真正形成震慑效应。有关方面要负起责任、宣传到位。对于屡劝不改者,要动真碰硬、严加惩处,通过对每一个案例的查处,传递出“真抓严管”的信号。总之,消除电动车火灾隐患唯有多措并举全面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