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假期,有关压岁钱的讨论持续升温,不少年轻人发文感叹“为什么压岁钱越涨越高”“动辄上千元,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压力很大”。还有人吐槽,逐年上涨的压岁钱给农村老年人增加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烦恼,压岁钱可能还没发挥给孩子“压岁”的作用,却将老年人“压”垮了。(2月20日《法治日报》)
压岁钱是春节的一份祝福,一份甜蜜。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红包来去之间价码随之水涨船高,压岁钱也慢慢变成了“压力钱”。有职场年轻人吐槽,7200元年终奖不够发压岁钱。很多几乎没有收入来源的农村老人,更是感到“压力山大”。当压岁钱成为一种消费文化,甚至成为一种经济负担时,折射出人际关系的变异。可见,春节这个中华民族延续了数千年的民俗文化,在现今也被更多地涂上了市俗和功利色彩。
虽说节日的主题是亲人团聚、亲情交融,但在亲情至上、孝字当先的传统文化熏陶之下,节日已逐渐变异为“礼数节”,诸如长辈礼数、朋友礼数,以及着眼于现实利益纠葛的“公关礼数”等。特别是,给孩子压岁钱,已成为过年最隆重也最难应对的一个礼数,让一些年轻人和农村老人惊慌失措。更让人不堪重负的是,与“压岁钱礼数”相对应的是与日俱增的红包份额。平日里省吃俭用,在春节这个最重要的“礼场”中,却身不由己地“付之一送”了。
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主义文化的大行其道,是造成“压岁钱负担”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消费文化背后的“面子文化”,恐怕是一个重要动因。除此之外,传统的礼数对大众行为的潜在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必须看到,某些经久不衰的陈旧陋习,一旦搭上了泛物质化、货币化的便车,就很难让人们再淡泊与理智下去了,面子、形象与“感情搭售”“压岁钱礼数”等,宛若是个自我膨胀的文化气球,在世俗的天空中负重挣扎,于是,本应是礼数、仪礼文化主宰的人们,反倒成其“奴隶”了。
为此,我们应积极采取举措,引导群众树立关于压岁钱的正确观念,杜绝压岁钱攀比现象,不能让压岁钱“压”垮年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