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津大学把“爱与幸福”作为一门学问引入校园。学校开设了恋爱课、幸福课,并纳入全校公共选修课程,这些课在青年学生中迅速走红,成为全校最难抢的课之一。(1月9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开设“恋爱课”,并非不务正业。大学校园本身是青年男女的集聚地,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长期学习、生活在一起,有的难免会日久生情。特别是,男女大学生谈恋爱,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一直被视为先进国家教育开放和与时俱进的体现。比如,新加坡公立大学注重引导学生去谈恋爱,专门开设了“恋爱课”,请相关婚姻专家讲授与恋爱、性等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不仅是国外,在我国,大学开设“恋爱课”,也并非新鲜事物。比如,“光棍节”起源处的南京大学,早在2014年11月,就由校研究生会主办了为期5周的“首届校园恋爱公开课”。高校开设“恋爱课”,网友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是对大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反对者则认为将会引发大学生恋爱风潮,从而派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然而,调查结果显示,88.23%的大学生支持大学开设“恋爱课”。
不可否认,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未婚先孕等问题,已经给大学生、高校和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困忧;同时,校园结婚生子、“大学生妈妈”现象频现,已经引发了诸多现实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需要开设“恋爱课”,对大学生婚恋观进行正确的疏导和引领。
可见,高校“恋爱课”,更应成为“德育课”。首先,大学应注重“以德为先”,将品德教育纳入“恋爱课”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理性对待爱情与婚姻,妥善解决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困惑。同时,通过开设“恋爱课”,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完成学业。特别是,除了开设“恋爱课”,大学应制订相关的制度,去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对于“越轨”者,给予一定的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