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零食的时候,看似三等份的饼干,打开盒子发现中间凹进去一块;一片分装海苔里垫有大包干燥剂;箱装牛奶仅有5小盒,剩余两倍空间用纸板填充;种种方式只为了让商品显得更“有料”。网友吐槽称,“这样的包装会误导消费选择,感觉受到了明显的欺骗和糊弄。”近日,零食“公摊面积”冲上热搜,零食包装问题再度引发热议。(12月24日《中国新闻周刊》)
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从超市买了一盒半透明糕点,表面上看起来满满的,很实惠,但拆开才发现有包装遮挡的部分其实是空的。数据显示,中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40%,这些包装废弃物中,大部分是过度包装产生的。除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过度包装还严重误导消费者,成了零食“公摊面积”的“三宗罪”。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未能依据实际情况将商品真实全面的信息以醒目的方式告知消费者,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如果是故意通过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形式欺骗消费者,还有可能构成欺诈。这种欺诈除了数量和质量上的隐瞒外,外观上营造“值得感”,实则存在缺斤少两的问题。近年,一些企业经营重心从商品质量转向包装,并以此吸引顾客、占领市场,致使过度包装现象越发严重,陷入恶性循环。
零食“公摊面积”是一种不良的商业现象,也是一种不文明的消费现象,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抵制,让零食市场更加健康、规范、诚信。为减少零食“公摊面积”,消费者应该转变观念,重实际轻面子,可以选择购买小包装的零食,或者选择简单、环保的包装设计。如果发现零食包装存在欺诈、误导、虚假宣传等问题,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或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要落实零食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应该按“新标准”生产,要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和环保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包装材料和体积。最关键的是,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对生产企业违反“新标准”的,必须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