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软裁员”需要“硬法律”
莫让“第一学历”挫了年轻人向上的锐气
心无旁骛者,万事可破
珍惜拥有,感受生命的美好
何不把年夜饭“请回家”?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莫让“第一学历”挫了年轻人向上的锐气

屈燕婷
 

近期《中国青年报》报道,某“985”高校毕业研究生求职时遭遇学历“卡脖子”,因本科并非“双一流”大学,导致心仪岗位与其无缘。横空出世的“第一学历”,成为众多年轻大学生的隐痛,求职中因“第一学历”受挫的人不少,学历歧视让众多年轻求职者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在一次次碰壁中逐渐丧失向上的信心和攀爬的底气。

教育部曾多次强调,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从未使用过“第一学历”这个概念,“第一学历”不过是用人单位因所谓的“学历通胀”而设置的一道门槛。单位招聘将“第一学历”作为入职“门槛”本就是错误,“有色眼镜”必然导致许多求职者丧失证明能力的机会,也影响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的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也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学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但用人单位过分强调“第一学历”,侵害了年轻人平等就业的权利。

事实上,许多成功人士并非名校毕业,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获得成功并实现人生价值。近两年走红的董宇辉,本科毕业于普通一本的西安外国语大学,但并不影响他成为东方甄选的“真命天子”,成为人气爆棚的主播。用人单位应转变选人用人理念,拓宽选拔路子,通过多元化的选拔方式,全面深入了解求职者的综合素养,让肯干能干会干的年轻人得到合理使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人心暖。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英雄不问出处”,只有在法律法规中明确破除学历偏见,充分保障年轻人平等就业的权利,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才能提振年轻人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和求职中的自信心。

“第一学历”只能衡量个人能力在一定阶段的表现,不可成为年轻人的“紧箍咒”。全社会理应破除旧制,切莫让“第一学历”挫了年轻人向上的锐气。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