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近期不少预制食品的外包装上多了一个拇指大小的二维码。用手机扫描这个二维码,可以看到该食品的配料表、生产日期等更全面的信息。这个二维码就是我国目前正在试点的数字标签。(12月3日《经济日报》)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需求的提升,消费者比以往更加注重通过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然而随着食品标签标示信息的增多,囿于商品包装上的空间限制,很多食品的标签信息字又小又密,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获取信息带来不便。为解决这一痛点,食品数字标签应运而生。
和传统的实体食品标签相比,数字标签没有版面限制,消费者可以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多种功能,更便捷地获取食品信息,大幅提升了消费者获取食品相关信息的便利性。
试点乃至推广应用食品数字标签固然是好事,但关键还在于要把事办好,既要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更要防范“歪嘴和尚”。
首先要标准先行,做好规范。据悉,有关部门正在组织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拟将数字标签作为推荐性标示内容纳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范围,明确其应用原则、要求和展示内容,保证数字标签展示信息的真实、规范,为食品生产经营和市场监管提供技术依据。
其次,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守土有责,加大线上线下的监管力度,对原料、生产、储存及销售等各环节进行溯源,确保食品数字标签真实可靠、全面准确,做到与实物相匹配,保障食品安全。
再次,对少数涉及数字标签造假的食品企业,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从严从重予以查处,对屡教不改的食品企业,取消食品产销的资质,责令永久退出食品市场,形成震慑,以此倒逼食品企业必须规范经营。
总体来看,数字标签相比传统食品标签,无论在消费者获取信息、食品生产企业经营方面,还是在市场监管工作中,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