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 挚交千古
品味历史 “对酒当歌”
下一篇4 2023年1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管鲍之交 挚交千古

 

我们常用“管鲍之交”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管鲍之交”因何而来?在安徽省阜阳市,盛传着这样一段故事:在阜阳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对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挚友——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岁月,建立了一份深厚的友谊,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管鲍之交”。阜阳市博物馆馆长刘建生介绍说:在阜阳市颍上县解放北路,管仲公园院内,有一座为了纪念管仲和鲍叔牙而建立的祠堂,建立于明万历六年,也就是公元1578年。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将管鲍祠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管仲作为阜阳的历史名人,在春秋时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齐国的一个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鲍叔牙是另一位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官员,他才思敏捷,知人善用,曾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为相,使齐国由弱变强,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与管仲亦师亦友,二人彼此知心,常常共同商讨国家大事。

管仲是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的老师,而鲍叔牙则是纠的弟弟公子小白的老师。后来两个公子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公子纠被杀,公子小白即位为新的齐国君王,也就是齐桓公。鲍叔牙立刻向他举荐说:“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请大王聘请他做宰相。”齐桓公说:“你是我的老师,我愿拜你为相。”鲍叔牙语气坚定地表示:“多谢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难得他对公子纠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齐桓公最终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相。管仲整顿内治、开发资源、发展农业,很快就使齐国强盛起来。

明朝万历六年,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屠隆在颍上任知县,见有管鲍史实,而无管鲍之祠时感慨,“由管仲至今,数千年邑无祠”。于是广泛征求乡民、诸生意见,而做出修建管鲍祠的决定。并“捐俸掊金”,建管鲍祠,作《管鲍祠碑记》以记其事。管鲍祠修建之后,明末毁于战乱。崇祯十二年,学谕汪廷宏主持重修,清嘉庆年间毁于火灾。道光六年万如陵再修,咸丰年间又毁于大火。1933年,时任颍上县县长张鼎家募资复建。

管鲍祠历遭多次劫难,经历三毁三修之后,祠内当时还存正殿三间,堂内供奉管鲍二人的牌位。南临大寺塘,东有“九合桥”,奠念管仲“九合诸侯”之功;祠西有“四维桥”,昭“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意。祠西南有管仲衣冠冢,当地称“管仲墩”。

在面对外来强敌时,管子和鲍叔牙作为齐国的重臣,他们在政治上相互扶持,相互推崇。他们的友谊弥足珍贵,成为中国古代人与人相知相识、情同兄弟、挚交千古的典范。管子赞赏鲍叔牙对齐国的贡献,视他为知音。鲍叔牙也被管子的卓越才能所吸引,他深深地敬佩并希望向管子学习。

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将管鲍祠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政府拨款重修。在祠前重建三间前门,修复了院墙,并将管仲墓移到管鲍祠内,祠的正殿塑管鲍像,并在墓前重新复制了两块古碑。新建的管鲍祠,占地面积从原来的500平方米扩大到1300平方米。还建了配房、大门、院墙、二进院落。大殿内塑有管鲍两人的塑像,正殿高悬“挚交千古”额匾,两侧明柱子上还题有一副对联:“相齐桓公一匡天下,友鲍叔牙万古高风”。

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并没有受到时间和境遇的影响。当他们两人中的任何一人遇到困难时,另一个总会伸出援手。他们之间的信任和相互帮助,成为了中国古代友谊的典范,令无数后人效仿学习。

管鲍二人共同为国家的兴旺奋斗,不仅为中国古代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成就了一段传世佳话。管鲍之交为世人树立了美好友谊的楷模,至今仍无比珍贵。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