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现实中有不少人收到过这样的陌生快递,里面有杯子、手机支架、风扇、充电宝、刮刮乐……这些商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会附带一个二维码。这些物品成本很低,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迷惑性。部分群众收到快递后看到二维码,习惯“扫一扫”一探究竟,但扫码后大多数是“入群再领礼品”“引导下载App”“做任务”之类的刷单操作,最终被诱导进入诈骗圈套。(11月1日《法治日报》)
据了解,这些“陌生快递”之所以能够“精准”发货到人,就是因为诈骗分子已经从源头上掌握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只需花费很低的成本,甚至分文不花,就能实施“精准”诈骗。据报道,自2021年6月以来,诈骗分子通过向全国各地寄发“陌生快递”,仅6个月时间就诈骗群众达30多万人,涉案金额高达2000多万元。
“陌生快递”新型诈骗亟须引起高度警惕,而打击这类诈骗务必“多方合力”。
首先,快递公司要“严把关”。快递公司应加强快递实名制论证,一旦发现寄件人存有假姓名、假地址、假电话等,就应通过拒绝接货、拒绝发货的方式,从源头上阻止。
其次,执法部门要“严处罚”。市场监管、公安机关等监管执法部门应积极承担起严监管、严查处的主体责任,对“陌生快递”诈骗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妨通过“高额罚单”、追究“法律责任”等方式,让诈骗分子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法律代价”。
其三,收件人要“严防范”。一旦收到“陌生快递”,收件人不妨通过“电话核实”的方式,确认是否遭遇“陌生快递”诈骗,如果电话打不通或对方是陌生人,就应果断拒绝签收。同时,应立即向公安机关、市场监管、消保委等监管执法部门举报。
当然,还有一点更为重要,那就是必须妥善保护好个人信息。一方面,消费者要学会保护好个人信息,绝不轻易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另一方面,快递公司切莫随意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给诈骗分子留下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