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菜市买干米粉肉,每块都像砖头一样硬,我质疑为什么会这样?老板说是选用上乘五花肉,用祖传方法腌制半天,拌匀米粉,再经过四个多小时烘干脱水,蒸之前要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回家遵嘱如法炮制。端上桌,闻不到传统干米粉肉浓郁的香味,瞅上去也不够光亮油润,搛一块送入口中,嚼起来韧性十足,但缺少绵柔滑爽,人工速成方法失去传统的自然风味。
吃到真正的米粉肉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家里杀年猪的时候。负责帮我家杀猪的是表叔,打理干净,开膛破肚,砍下两片颈口肉递给母亲。洗净切块,在灶下点燃早就准备好的木柴,将肉放锅里翻炒,等肥肉出油再加佐料和开水炖煮,直至肉块能用筷子戳烂。端出事先备好的自制炒米粉,这是我们家的专利产品,炒米时放入自家收的芫荽籽,炒香后,用石磨磨成粉,既有炒米香又混合芫荽的特殊芳香。边向锅里下米粉边用筷子搅和,肉香夹杂着米粉香溢满全屋,站在门外就能闻到,令人垂涎。
米粉肉是吃杀猪饭时的主打菜。待请来的客人入席坐定,开始上菜,同时上两盘米粉肉。菜上齐,客人举杯开怀畅饮,母亲又盛几碗米粉肉吩咐送给左邻右舍分享,端在手中的米粉肉香味扑鼻,三步并作两步赶紧去完成任务。再回到厨房,母亲递给我一碗米粉肉,叮嘱要细嚼慢咽。早已饥肠辘辘,口水都咽干了,哪顾得慢嚼细品,一碗米粉肉恨不得囫囵吞下肚,食而不知其味,再吃其他饭菜方觉味道不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上大学,学校食堂一个礼拜卖两次米粉肉,拌好佐料分装在小窑锅里,上笼屉干蒸。卖米粉肉那天中午,窗口前人头攒动,排在队伍后面的同学担心轮到自己买不到,顾不得斯文,招呼前面的同学帮忙代买一份,常听见队伍中有人发出嘘声。眼见笼屉中剩下不多,窗口卖菜的师傅只允许每人买一份,请托人眼巴巴的很失望。
卖米粉肉当天中午最后一节课,最担心老师拖堂。下课铃声响起,老师还在滔滔不绝,人早已坐立不安,心向往食堂。遇老师久拖不罢,坐在后排的男生实在憋不住,在桌抽屉里摇饭盒,勺子和饭盒碰撞发出响声,老师向下瞅过去,大家都装作若无其事,老师以为是不小心误碰,仍然意犹未尽继续。有调皮者忍无可忍,闹出大的动静,老师似有所悟,匆匆打住。下课后,有班干同学委婉地向老师道出其中原因,老师恍然大悟,表示理解,再不拖堂。
工作成家后,在家陪母亲吃饭的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回去吃饭都提前打电话告诉她。知儿莫若母,老人家早早去菜市场买回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厚一公分左右的块,加入各种佐料拌匀,放置两三个小时。然后加盖入锅蒸一个小时左右,直至肥肉出油,瘦肉软烂,拌入米粉再继续蒸。端上餐桌的米粉肉肥而不腻,入口即烂。坐在对面的母亲瞅着我一块一块地搛起送入口中,比自己吃下去还要滋润,脸上漾着阵阵笑意。
母亲进入耄耋之年,白天儿孙们都要忙着上班,中午经常一个人在家吃饭,门前亲手种的蔬菜自给有余。老人家有时也买一些五花肉,切块加佐料腌制好,将每块肉沾上米粉压实,摆放在筛子里,为防止落灰尘或爬苍蝇,在上面覆盖一层棉纱布或罩上塑料窗纱,择阳光充足通风的地方晾晒,中途再翻两次,闻到喷香的干米粉肉味恨不得生啖下肚。晒干的米粉肉收储进冰箱,隔三差五蒸几块,这样荤素都有了。
有时候,打招呼回家陪她吃饭,她或蒸一份干渣肉,油汪汪的肥而不腻,搛起送进嘴里,嚼起来油滑绵润,酥烂软糯,满口溢香,有太阳的自然干香味,更有母亲的味道。
母亲走了,再也吃不到她做的米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