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是夕阳时分,一抹黛青色的峰影,横在了车窗的前面。朋友告诉我,那就是大青山。下了车,在朋友的带领下,我们沿裸露山石的小路走向山顶。一路上,那嵯峨的、温润的、团团葱绿浮涌如浪的峰头,那微微的山风,那沁人肺腑的气息,仰俯天地灵气之际,眼前完全是梦境一般的世界了。站在山顶远眺,林茂雾锁,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我好像突然明白李白为什么要把这里做为自己最后的归宿了。
在此之前,我知道李白墓在马鞍山市的采石矶,却不知道那只是李白的衣冠冢,更不知道当涂县境内的大青山才是李白墓地所在。从朋友的介绍中得知,大青山又名谢公山。南朝齐著名诗人、宣城太守谢朓十分钟爱此地,他曾筑室山南而居,谓之“山水都”,后人称大青山为“谢家青山”。李白一身傲骨,从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但是他却对谢朓情有独钟。因仰慕谢朓,自他25岁第一次到当涂,直至62岁去世,37年间他曾先后七次来当涂寻幽揽胜,题诗吟咏,前前后后共写下56篇诗文。其中《夜泊牛渚怀古》《望天门山》《横江词》等,成为千古名作。
下得山来,发现到处人满为患的小长假期,竟然只有我们一行几个人。难得的清静,让我们一路走得心情舒畅。走过当代书法大师启功亲笔手书“诗仙圣境”青石牌坊,沿一条长长的甬道慢慢前行,甬道两侧镶嵌着12幅栩栩如生的《李白故事》青石线雕壁画。走过甬道,穿过林荫,左侧为一口碧水荡漾的水塘,塘边有一座李白塑像,一身白衫,昂首侧立,右手高举酒杯,左手背于身后,是邀月对饮,还是唤友同醉,或是推敲诗句?右侧就是郭沫若先生题额的太白碑林,即太白诗廊。廊壁上镶嵌着现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李白各个时期经典诗文百余方。作者有毛泽东、鲁迅、郭沫若、于右任、沈尹默、沙孟海、林散之、楚图南、启功、陈立夫、沈鹏等。
走过太白碑林,就是太白祠。从这里呈现的有关史料中才知道李白葬于大青山的真相。原来李白不仅爱读谢朓山水诗,而且还有“宅近青山同谢公”的夙愿。然而李白死时十分凄惨,是年,“江准大饥,人相食”,田园荒芜,十室九空。李白死后,只能薄棺浅埋,“葬不择地”。李氏后裔更是由于贫穷不知所终,香火散尽。直到李白去世五十多年后,时任宣歙观察使的范传正经过一番访查后,同当涂县令诸葛纵一商量,将业已荒芜的李白坟冢由龙山迁至大青山,遂了诗人与谢朓结为“异代芳邻”的最后遗愿。范传正在亲撰的 《唐左拾遗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碑文中,真实地记述了李白墓由龙山迁葬大青山的经过及原委。
我们最后来到了李白墓前。李白墓为圆形,直径约五六米。墓身由条石砌成,垒土成丘,墓草青青。墓碑高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诗圣杜甫之手笔。面对诗仙,心下突然感觉到一种远和近,雅和俗,清和浊。抬头看看墓地背后的大青山,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告别时,我恭恭敬敬三拜致意。
朋友说,从1989年起,马鞍山每年都举办国际吟诗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34届。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诗歌节。朋友的话一下子让我突然想到了大音乐家马勒。马勒晚年最重要的一个作品《大地之歌》,如今已被公认为整个20世纪西方音乐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个作品就是根据六首中国的唐诗创作的,其中三首是李白的诗作。由此可见,李白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登车将去,天色渐晚,再次回望“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的大青山,山影已如夜色笼罩。这时,天边隐隐显现几颗星星。看着那星星,据我所知,我们头上的天空中,有两颗星星是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一个是李白,另一个是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