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地区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在塑料薄膜没有问世前,水稻育秧主要在自然环境下进行。“好种育壮秧,壮秧一半谷”,春季育好秧苗为秋季高产、稳产打下坚实基础。育秧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农活,在生产队时期,皆委派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人负责。
上一年秋季,将长势良好的稻谷选留为第二年用的种子,割回的稻谷与其他稻谷分开脱粒、晾晒、贮藏。选择肥沃、排水方便、阳光充足的地块做秧田,秋天割过稻后将田深耕,稻茬、杂草等埋进土里沤烂。俗话说“清明泡田,谷雨泡稻。”开春将田翻耕灌水浸泡,春分前割红花草或其他绿肥踩进田里沤烂做基肥。撒稻种前为提高土壤肥力,向田里施入沤熟的农家肥,再次进行深耕并耖平、耙细,将田整理成一畦一畦,畦与畦之间留下排水沟和四周排水沟循环相连。
清明后,谷雨前,气温逐渐升高,适合秧苗生长,开始泡稻种。首先要进行选种,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泥浆水。在大缸里搅和均匀的泥浆水,放入一枚鸡蛋,观察鸡蛋一部分漂浮露出水面,浓度适宜。边将稻种倒入缸里边用棍子搅和,将漂浮在水面瘪的或虫蛀的稻谷捞出,把水面下饱满的稻种捞进稻箩,用清水淋干净;有的用盐水选种,同时增加了杀灭病菌的功效,但相应增加成本。将淋干净的稻种放入缸里浸泡24小时,仓库腾出空地方,地面铺上稻草,稻草上再放置苇席,将稻种捞出沥干堆在苇席上。拽来青麦苗或其他青稞塞入堆中,盖上稻草把,让稻种堆内部尽快发热。每天定时均匀洒水,两三天后,稻种长出白色嫩芽。将稻芽装到稻箩挑到塘边用水淋透,俗称“蘸水”。再将稻芽放回仓库堆起来接着焐,这时离不开人工精心呵护,隔一两个小时将中间的稻芽翻到旁边,洒水保持湿度,防止内部温度高烧坏稻芽,晚上派人睡在仓库里值班。一个星期左右白嫩的稻芽长到一厘米多长,稻芽要薄薄摊开降温为下田做好前期准备。
撒稻芽既要有技术又要有力气,最好是阳光灿烂无风的日子。将稻芽挑到秧田埂上,田里已留下浅水,用脸盆或簸箕装上稻芽,站在田埂四周用手抓起由近及远往田里均匀地抛撒。
撒完稻芽,加强田间管理,每天有专人定时扛锹在周围转悠几趟,及时排水或灌水。晴好天气,早晨将田里水及时排掉,阳光照耀下秧田温度迅速升高,有利秧苗生长。青青的秧苗冒出一寸多长,为促使秧苗茁壮成长,适量追施有机肥料。可以是沤熟的农家肥,尽量不要带有渣滓,均匀地洒到苗田里,称撩秧;如果使用化肥,浓度一定要适宜,过量会烧坏秧苗。追肥以后,秧苗蹭蹭往上冒,一个月左右,秧苗长到七、八寸高,准备栽秧。
二十四节气是老祖宗总结出的农耕经验,皖中地区有“小满栽秧一两家,芒种栽秧普天下”的说法,即小满有少数人家开始栽秧,芒种普遍进入忙忙碌碌的栽秧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