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悠扬 昆曲软糯
地板的变迁
黄梅飘香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0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地板的变迁

浙江浦江 朱耀照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房子的一楼地板基本是泥地。泥地,顾名思义,为泥土夯实而成。讲究的人家还会加一点石灰,以增加坚实度。做泥地省钱,基本是人工。做地那一天,应是非常热闹的。有的用石柱(呈四方棱台,上插木柄)舂打,有的用捶衣杵敲打。到处是啪啪啪的声音。每一处被捶打得瓷实闪光,才算完毕。但泥地很黏,不易清扫。过一段时间,过道上会高出一层,这便是鞋子带来的泥巴沾上的。如是遇到暴雨天气,水冲了进来,泥地几天不干。粘上鞋底的泥,会随着人的走动,留在楼梯上、二楼的楼板上。没过多久,到处都是黄黄白白的一片。

泥地也容易损坏。用扫帚清扫,稍用力一点,就会涌出一些泥沙。有时,母鸡觅食,用爪子拨动几下,地面会挑出一个小凹陷来。

后来,流行水泥地。这是泥水匠的活。一般要做两层。先用粗砂、渣子拌水泥,做成粗坯;然后将细沙和水泥搅拌,抹平抹光。接下来的几天,就要浇几次水,以防止水泥地开裂。水泥地比泥地坚固,而且平整光滑。卫生打扫也容易多了。不足之处是容易受潮。用拖把拖地也很吃力。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流行磨石子地。小舅家造房子,做的就是磨石子地。

这一种复杂的活儿,似乎有点像叶圣陶在《景泰蓝制作》所写的。磨石子地的材料有白石渣子、白水泥和各种染料等。先是掐丝,磨石子师傅按照设计图,用扁铜丝将房子地面划成许多小块。边上的,长而狭窄;最中间的,是几只熊猫的复杂图案;其他地方的,便是正方形。然后是填料,将白石渣、白水泥添上某一种染料,加水搅拌,倒入一个个框架内。每加满一个,就用泥夹子抹平。几天后,便是打磨。工具为磨石子的机器。当金属磨盘与水泥、白石渣等接触时,尖利的声音便响了起来。随后,用以冲刷的清水变成黄浊,流淌开来。等磨到没有尖利的声音发出,那个框架就算打磨好了。等整个房间的地板打磨好时,整个地面像抹了油似,晶莹透亮。又像是一件由各种色块编织而成的艺术品。而每一小块里,磨出各种平面的白石渣,镶嵌在蓝色、黄色,甚至黑色的背景里,如繁星一般。磨石子地成本高,但物有所值。除美观外,还容易保持卫生。不管什么脏物,拿拖把往地上一拖,马上光洁干净。而且异常牢固,十几年过去,几十年过去,没有一处损坏。

二十一世纪初,到我造房子时,用的基本是地砖、花岗岩和木地板。相对于磨石子,铺地砖和花岗岩工序较为简单。铺地砖的人,拿掺和着水泥的细沙铺平地面,然后舀上水泥浆,放上地砖或花岗岩,四脚用皮锤子敲平就可以了。地砖或花岗岩规格多样,价格高下悬殊。高的一个平方米几百元,低的几十元。平整,容易保洁。尤其是优质地砖,拖把拖一下,亮晶晶的,似乎能照得见人的影子。而且,寿命长久,一旦贴好,基本不大更换。

木地板材料,更为高级。一般为贵重实木。铺木地板也须专业人员。先要搭好五厘米左右高的龙骨架子,然后将一条条木地板紧密地钉在架子上。它们有木纹,光洁,不上潮。脚踏上去,又有弹性和震颤感,舒服极了。地板的变迁,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它的背后,便是国家的日趋富强,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