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怕中秋月怕半
刘文华小说集《母系家族》读后
《肝胆记》:肝胆相照,民族情深
下一篇4 2022年10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年怕中秋月怕半

安徽合肥 黄琼
 

今年刚过白露,中秋就到了。“年怕中秋月怕半”,还记得以前一到中秋,妈妈就会念叨这句话,大致是说:一年十二个月,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但习惯使然,一开始人们往往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为时尚早,所以上半年不紧不慢的。但到了中秋节,就会突然醒悟,原来这一年已不知不觉蹉跎一大半。八月十五后,只剩一百来天就要过年了,因此就有了“年怕中秋月怕半”的说法。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句俗语也告诉我们,别等白了头,才后悔有些事还没来得及做。

中秋节第二天是堂侄女婚礼,带儿子去参加。这几年许多亲朋好友疏于联系,其中就有我至亲的叔父,我与他不相见已两年了。老叔已是耄耋之年,背驼得厉害,走路也需人搀扶。父亲兄弟四个,他排行第三,老叔比父亲小两岁,老大老二没有读书,老三老四读书直至走出乡村来到城里工作安家。兄弟们感情很好,记得小时候,我们姊妹几个有时闹矛盾,父亲总板着脸教训:“你大伯二伯当年在乡下种地供我和四弟读书,从来没有怨言,我们之间一辈子都没红过脸,哪像你们!”

叔婶二人是师范同学,毕业后辗转了好几所学校,最后双双退休于肥西县肥光小学。记得我上小学时,叔叔时任肥西县四十井乡汤店小学校长,那时教育条件艰苦,师资力量薄弱,学校里大多是民办教师,一边务农一边教书。有的教师这边在田里干活,那边上课铃一响,来不及放下卷起的裤脚、洗掉腿上的泥巴,就去教室上课。叔婶二人是公办教师,没有田地,也没有宅基地,一家人就住在学校里,以校为家。校园不大,几间教室和几截围墙围成一圈,西北角留有两扇不大的木门进出,像个大四合院。

每年暑假,父母总要送我们姊妹去叔叔家住一阵子。一来他们是上班族,没有假,白天孩子在家无人照料;二来叔婶都是教师,不懂的作业可以辅导。我家在县城,条件比乡下要好得多,每次去叔叔家要跟着大人步行大半天,早上出发,中午才能到,又累又饿,但我始终乐此不疲。叔叔自己有三个孩子,也放假在家,还有一个老外婆,再加上我们姐俩组成一个大家庭,同吃同住同劳动。叔婶都是乡村教师,收入微薄,日子清贫而快乐。

歇不住的外婆在校园的一角种下各种菜蔬,养鸡下蛋。还记得她把茄子摘下来做菜,粗糙的茄子蒂也不舍得扔掉,放在泡菜坛里和豇豆一起泡,我好奇地问:这也能吃啊?外婆笑着逗我:好吃得很,这叫茄子宝。学校有间屋子里有几口大灶,平时上课时供教师们午餐做饭。暑假,我们还是用大锅烧饭,盛饭时争先恐后地抢着铲锅底焦黄的锅巴,嚼得太阳穴突突地跳着疼。

午休起来,外婆将剩下的焦糊碎锅巴兑上水,烧开,大人们为我们一人盛上一碗糊锅巴汤,说喝这个可以助消化,味道有点类似如今流行的大麦茶。那时没有空调、电扇,没有超市、wifi,没有冰淇淋、蛋糕,但内心却充实不迷茫,日子清贫而快乐。

匆匆那些年,弹指一挥间。先是婶婶积劳成疾而去,接着是我妈,前年老爸又永远离开了我们,四位长辈如今只剩下老叔孑然一身。

散席时,年迈的叔叔搂着儿子不舍得松手,老小老小,人之常情。人生就是这样,有幸福的相聚必然就有伤感的别离。我让儿子和叔叔打个招呼,不料小子语岀惊人:“永贵不在了,永祥要保重啊。”吓得我们赶紧打岔,怕戳中老叔伤心处,谁知年迈的叔叔先喃喃自语,接着逢人就说:他竟然还记得我名字,还叫我要保重……

中秋节正是深秋来临之际,又想起“年怕中秋月怕半”。时光如梭,不知不觉中又是一个四季轮回。一年是这样,一生不也是这样吗?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