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据不完全统计,28省份已公布高温津贴发放标准,多地明确按月或按天发放。(6月18日新华社)
近日,已有12省区开启高温模式,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地方进入高温模式。高温来袭,高温津贴又成了备受“打工人”关注的话题。从各地公布的高温津贴发放标准来看,多地明确按月或按天发放;多地月标准达到了300元。
夏季高温期,也是户外作业人员事故高发期。长时间高温作业,有可能危及职工生命安全。所以,按时、合理发放高温补贴等劳动权益,落实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实是,这么多年了,高温津贴的发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在国企,高温津贴的落实情况就普遍较好,大型民营企业则次之,最差的就是建筑行业,鲜有“高温津贴”。另外,像快递员、外卖员等是否属于高温津贴发放对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界定,享受不到高温补贴。
各地公布高温津贴发放标准,值得肯定,但要让高温津贴发放标准落地生根,让每一位高温作业劳动者都能获得高温津贴,还需要加大落实力度。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若用人单位不按照规定发放高温津贴,则视为克扣劳动者工资的违法行为予以惩处;另外,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与监督,这样才能切实解决高温津贴落实难问题。
另一方面,要落实好高温天气劳动保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要下到一线、深入一线,解决好劳动者面临的这一难题。
总之,要保护好高温下的劳动者,需要全力通堵点、破难点、清痛点,让高温津贴发放标准落实到位,让高温劳动保护落到实处,让“高温权益”不再只是“纸上画饼”,而应成为劳动者切实拥有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