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仍有很多家长不舍得放手,小事也要亲力亲为。疫情防控期间,全国有不少中小学都实行居家学习。家长既要忙工作又要督促孩子学习,那些习惯对孩子“大包大揽”的家长尤其感到“头大”。(4月28日《中国青年报》)
“大包大揽”对孩子独立成长不利,道理并不复杂,但真正做到的或许不容易。有调查显示,对于很多家长为孩子“大包大揽”的做法,59.1%的受访者直言不赞成,但有40.9%的受访者表示赞成。比起非家长群体,家长群体更认同对孩子“大包大揽”。
调查结果表明,明白家长该放手容易,但真正做家长时舍得放手就要难得多。这也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是否“大包大揽”并不只是认知与态度的问题,也不单纯是情感与溺爱的问题,更多还有“放手”的管理成本计算。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尝试到学会、从学会到习惯,是一个引导和培养的漫长周期,父母需要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也会占用孩子一定的时间,孩子年龄越小需要的努力越多。
对此,父母既要考虑自己的时间,还要考虑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业,如父母本身工作就很紧张,就可能容不得孩子生涩地学自理,快点包办掉省时省事;又如,孩子的课业多,占用了很多时间,让孩子去学家务搞自理,则可能会被视为孩子的“负担”。
可见,对于家长对孩子“大包大揽”,家长并不是不懂“放手”,也不是不舍得放手,更多还是“等不起、耗不得”的不敢放手,这也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焦虑的一种体现。因此,培养孩子独立,让家长能够放手,并不能停留于简单说教,更需要纾解家长焦虑,从宏观层面创造一个包容宽松的成长教育环境。
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教育“双减”的内涵,在减轻孩子课业负担的同时,真正把包括孩子独立品性、独立能力等全面健康成长的素质要求,落实到教育中来。另一方面将孩子学做家务、学会自理,纳入到劳动教育,由家校结合开展,让教孩子学做家务,成为家长的规定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