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时代
拜 年
雪落乡野
下一篇4 2022年2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钢笔时代

■ 安徽合肥 王唯唯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钢笔是很多人心中的书写圣物,能够拥有一支钢笔,并且堂皇地别在上衣的口袋前,都会引来众多羡慕的眼光。那个年代,很多单位表彰先进个人的奖品,大多就是一支“英雄”牌钢笔。七岁那年,我上了小学。那时学校有规定,不到四年级是不允许学生使用钢笔的。所以每每看到高年级学生上衣口袋插着一支钢笔,看着眼馋,羡慕极了。好不容易熬到四年级,我就跟着父亲屁股后面求父亲给我买支钢笔。四年级下学期,父亲终于给我买了一支“新农村”牌钢笔。虽然比不了“英雄”牌钢笔,但拥有一支钢笔对于那个年代的我来说,可真是弥足珍贵了。“一支笔小学生,两支笔中学生,三支笔大学生。”虽是戏言,但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钢笔拥有过的辉煌。

有了钢笔,父亲给我买了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钢笔字帖》。父亲说写字要“字如其人”。虽然还不能真正明白其含义,但我想相信父亲的话肯定是有道理的。长大了才知道,字如其人,就是写字是一个人的一项基本功夫,字不光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艺术,一手好字可以给人留下极好的印象。按照父亲的要求,每天中午和晚上趴在桌边练字一小时。清楚记得,我用钢笔抄写的作文,得到班主任的大加赞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我的钢笔字写得漂亮,并且宣布班上的墙报以后由我负责抄写。班主任的夸奖和鼓励,让我很是激动与兴奋,一颗小小的虚荣心,是多么的容易满足呀!虽然时间的年轮已走过了五十多个春夏秋冬,许多事时过境迁,都已淡出了记忆,但唯独这件事使我记忆犹新。

1976年11月,我考上一家外地的文工团,离家前的那天晚上,父亲送我一支黑色的“英雄”牌钢笔,要求我一个月里要给家里写两封信。接过父亲给的笔,黑颜色的粗笔杆,握在手里真有一种饱满的感觉。我知道手中的这支笔寄托着家人的一种心愿与期盼!按照父亲的要求,我每个月都会给家里写两封信。台灯下,铺开信纸,笔尖与纸张摩擦,安静地吐露文字,记录我存在过的生活痕迹。这一刻,我觉得字迹中的一横一竖、一点一捺都是一种心灵的密码,充满了一种感情的纹路,只有心灵相通的人才能破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诗坛掀起了一场中国自有新诗以来最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和所有热爱诗歌的朋友一样,我读诗、写诗,满怀激情,近乎疯狂。就是这支“英雄”牌钢笔,见证了我投稿退稿、退稿投稿,近乎绝望的过程;见证了是写作让我的灵魂在纷繁的世界里得以安顿;见证了从九十年代初,我陆陆续续在《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中国作家》等30多家报刊发表的200多首诗歌。

世情亘古不变,然而道具改变了。稿纸上沙沙作响的钢笔吟唱,已被当下手指敲击键盘的乒乒乓乓所取代,曾几何时的“写”文章,变成了今日的“敲”文章。键盘敲击出来的文字固然工整,却也总有某些东西远去了。这远去的是对于笔杆的触觉,还是对于笔尖在纸面行走的听觉?是对于某个字一笔一划呈现在脑海中的轨迹,抑或干脆就是对于一种情境、一个时代的怀念?20多年前,“写信联系”常挂在我们嘴边,取而代之的是当下“短信联系”。一句话的变更,折射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更。我知道自己以后再也不会用钢笔书写了,虽然陪伴我大半生的“英雄”牌钢笔还在,但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们这代人的钢笔,已成为渐行渐远的历史缩影。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