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食补方
冬至养生: 多吃温性食物 适当体育锻炼
3上一篇 2021年1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冬至养生: 多吃温性食物 适当体育锻炼

■蔡富根/整理
 

昨日冬至,冬至是全年阴气最盛的一天。但古人也有“冬至一阳生”之说,这一天阳气也悄悄地生发出来,而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此时注意养生,有利于健康过冬,甚至能为来年春天的健康贮备能量。这个时节应该如何养生呢?本期健康周刊就一起来聊聊冬至养生的那些事儿。    

饮食篇 冬至进补正当时 可多吃温性食物

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专家介绍说,冬至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节,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冬至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

专家指出,冬至之后,市民可多吃温性食物,少食甚至远离寒凉食物,对于平衡人体阴阳、增强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阳虚的人,在没有上火的情况下,饮食上可以选用适量的牛肉、羊肉、狗肉等温性食物来滋养脏腑,可多吃核桃、芋头、枸杞、海参、羊肾、益智仁、杜仲等补益肝肾之品,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专家强调,温补一定要适量,并且要忌生冷,饮食还是以清淡为主。“特别是血虚的人适宜吃温性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鳝鱼、海虾等,但要注意分量,不可过量,否则,过多食用温性食物会容易上火,损阴津,口腔容易溃疡,容易引起咽喉炎等。”

“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意思是要在适应不同季节进食恰当食物,以达到养生目的。冬季人们为御寒,习惯进补而日常少动,体内易生热生痰,食用萝卜能止咳嗽,解消渴,通利脏腑之气。

养生篇

冬至后养生 养阴还要助阳

1.适量运动祛火气

“冬季减少户外活动和运动量,但并不意味着就不必活动了。”专家说,冬季寒气较重,汗孔闭塞,阳气郁积体内,“气有余便是火”,因此冬季很多人会上火,比如口腔溃疡、口唇旁起疱等。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室内做些适量的运动,使身体发热、微微汗出为宜,保证气血通畅少生病。

2.拍拍打打助阳气

专家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阳虚体质比较怕冷的人,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运动,激发身体阳气,保证气血通畅。

“双手握拳,两只胳膊前后交替甩动,捶打前胸后背,捶打背部正中和两旁,可以激发阳气。每次10分钟左右,以活动到身热微微出汗为度。”专家说,在自然直立、手心向里的姿势时,用手拍打揉搓胳膊、腿的外侧部位,每次10分钟左右,也有利于激发身体的阳气。手脚冰凉的人可以双手五指伸展开对插指缝,揉搓手指;晚上热水泡脚后揉搓脚部,特别是脚指头、趾缝部位要揉到位。

3.注意避寒邪 重点养心

冬至养生中要注意避寒邪。首先要多着衣、避寒邪。其次一定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除了多穿衣服和加强体育锻炼之外,在日常饮食中,还应多吃些御寒食物。

冬至养生也要重点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

情绪低落时,不妨做做其他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尽量与人接触,这样可以将忧郁减到最低程度。还可以加入社区活动,培养一些适宜的兴趣爱好。

防病篇

注意养肾补肾 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对于肾不好的人来说,足部保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肾经源之于足底,在冬天足底更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所以更加需要做好脚部的保暖,睡觉时候不要将双脚放在通风处,不要长期放在潮湿的地方。每天晚上在睡觉之前也可以按摩脚部,可以起到养肾固精的功效。

保证每天睡眠充足对肾脏也会起到很好的调养作用。在临床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患者频繁熬夜,导致过度疲劳。所以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冬季要做到“早睡晚起”顺应节气,也有利于肾脏养护。

除了护肾之外,此时注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同样意义重大。尤其是冬至时节,气温持续下降,这一时间段是一年当中心脑血管疾病猝死的高峰期。所以在冬季这个时间段上,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中老年朋友们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均衡膳食,避免大量运动,以防出现危险。

提醒篇

冬至养生勿忘两种饺子

养生专家提醒,冬至节气要用好两种“饺子”。

第一种饺子是用来吃的,俗话说“冬至饺子带喝汤,不怕身上起冻疮”。

专家介绍说,饺子最初是一种防治冻疮的食疗方,是有医圣美誉的汉代名医张仲景为治疗百姓耳朵冻伤发明的美食,原来主要是用驱寒活血的药材搅拌在肉馅里,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热汤煮熟后给冻伤的人吃。

如今,自己动手包饺子已经成了冬至里的习俗。夏公旭介绍,冬至节气,不妨吃些韭菜鸡蛋、胡萝卜羊肉、香菜肉馅的饺子,有助于温补气血,增加热量。

第二种“饺子”长在我们身上,就是我们的耳朵。专家介绍,耳朵不仅是人类的听觉器官,其实按摩耳朵还有不少保健功效。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以后气血运行不畅的或者肾阳虚的人耳朵比较容易生冻疮。这个时候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其中最常用的三种按摩方式是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廓。

拉耳垂:用两手的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发热发烫为度。

提耳尖:用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适量提拉耳尖,提拉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顺便对耳尖进行按摩,以微微发热为度。

摩耳轮:拇指位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再往上提揪,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

■ 来源:人民健康网、中国中医药报、扬子晚报等

指导专家: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中医学博士武月萍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夏公旭等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