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已成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省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靶心不散、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努力把创新势能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攻坚克难 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十三五”期间,我省累计有68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嫦娥钢”“质子刀”“量子显微镜”等一批重大成果相继问世,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中国第一;多个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多个方向,实现了重大科技成果“多点开花”,全省创新成果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痛点仍然存在。”全国人大代表魏臻认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聚焦产业“卡脖子”重点领域,集聚各方面力量,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当前,我省已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新阶段,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省科技厅厅长罗平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及省委关于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部署,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快推进“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着力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先发布局 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
以新型“铜墙铁壁”和“芯屏器合”为代表的十大新兴产业体系已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新兴产业发展关键靠创新。我们企业从一家山区铸造小厂走向国际大市场,成长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如果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持续不断的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杜应流说,“十四五”时期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必须聚焦行业最前沿,支持领军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不畅的痛点仍然存在。我们调研发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王容川说,针对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不完善、高校院所与企业对接渠道不畅等问题,要探索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体性战略联盟,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促进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有机衔接,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
构筑高地 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在全国人大代表袁亮看来,安徽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迈入全国第一方阵,但在人才供给方面还存在短板。他建议,要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既要抓“顶天立地”又要抓“铺天盖地”,加快形成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让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强磁场。
科技创新进步离不开持续稳定的投入。全国人大代表金葆康建议,要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健全以信任为前提的科技管理机制,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试点推行科研管理“绿色通道”、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等管理方式。同时,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既要抓“财政资金”又要抓“社会资本”,健全支持创新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推广应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式,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金融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 ■据《安徽日报》 记者 李跃波 吴林红 聂扬飞 范孝东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