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浙江省新昌县的小朱给外婆买了一台老年人手机,在网上营业厅给手机换套餐时,居然发现接收不到验证码。然而,当他将电话卡装到自己的手机里,验证码却又能正常接收。于是,他怀疑老年机被装上了木马,随即报警。让小朱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这次报警竟让公安机关查获了一个涉及330余万台老年机、有70余名犯罪嫌疑人参与的黑灰产业链犯罪团伙。(12月2日《检察日报》)
长期以来,由于手机生产销售都已经完全市场化,手机出厂自带什么预装软件,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十分详细和明确的规定,只要符合市场需求,以及相关基本安全等,一般情况下都由生产厂家单独,或与相关经营者协商安装,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的严肃监管,存在一定的监管滞后或空白。这样,就会给一些不法分子出于非法谋利等目的,事前给新出厂手机预装恶意病毒程序等不合规手机程序的机会和条件。
这不是危言耸听。比如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就曾报道,智能手机中预装的内置软件占用大量手机内存,影响运行速度,偷跑手机流量。特别是一些刷机渠道,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在用户手机中预装了大量软件,这些软件用户不想用、删不掉,甚至有可能引发用户手机变成“肉鸡”,给手机用户的资费和隐私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而此次被法办的案件,无疑是对这一报道的一个最新生动注脚,是对目前国内手机预装软件监管存漏洞的一次有力折射。
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警示有关方面,面对此次的“病毒程序手机”案件,直接的作案者被查处、刑罚等,当然需要重视与叫好。但同时,更需要有关方面从手机预装软件监督细则的制定完善、日常全面监督执行等方面进一步着手,从根上拔除“病根”,遏止“病毒程序手机”的存在和再现,把好消费者使用手机的“第一道安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