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9岁的新冠肺炎患者付巧,惊喜地收到了一封来信。这封信,是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写给她,并托人专程送到付巧手上的。付巧是武汉市一名高三学生,即将参加高考,梦想是考进华中师范大学,将来当一名老师。不幸的是,爸爸妈妈在汉口方舱医院,弟弟被隔离在一家酒店,付巧在武昌方舱医院隔离。(3月1日新华网)
疫情下,“停课不停学”的中小学生受到广泛关注。华中师大校长郝芳华致信新冠肺炎患者付巧,对她的自强不息、坚韧前行和为梦想永不放弃表示赞赏,并用“我在桂子山上等你”来激励和祝福她。此前,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致信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周国红的女儿,隔空“喊话”初中生陈彦然,鼓励她刻苦学习,未来能够如愿“常驻”珞珈山!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承载着万千家庭“知识改变命运”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属,抑或其他人,除了健康之外,他们最大的关切就是孩子们的学习。大学校长及时地关注和回应他们的爱与痛,“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彰显了在疫情面前,所有人都是一个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共同体。
面对疫情的考验,高考生付巧并没有被苦难所击垮,而是通过苦难的磨砺,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身在方舱医院,付巧也保持了内心的安宁与笃定,朝着自己的目标,一点一滴地在努力;梦想的种子,早已经生根发芽。人生中遇到过许多好老师的付巧,也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名“好老师”。
大学校长们给被疫情影响的医护人员子女、高考生写信,并非角色义务,而是一种主动的善意与关怀。一封封信件,传递出丰富的符号信息——虽然病毒冰冷无情,但教育却应该是温暖有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