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到假货、商品受损、退换货运费纠纷……在互联网上“买买买”的同时,消费者的风险管理意识也在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得到相应保障,因此退货运费险、正品保证险、材质保真险等短期消费型保险产品开始悄然走红。但记者调查发现,这类保险也出现了不少投诉纠纷问题。(12月18日新华网)
事实上,消费保险或许并不是诚意十足,有的很可能就是套路而已。借助媒体报道,有的理赔条件不合理,有的宣传过度、噱头大过实际,有的拒赔理由不充分。从监管机构通报的情况看,同样反映出问题所在——销售告知不充分或有歧义、理赔条件不合理、拒赔理由不充分等。这不仅会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且更会使消费保险“污名化”。
而让消费保险名实相符,这其中商家是核心,也就意味着,既然推出了消费保险,就应该少玩一些套路,按承诺履行是最为基本的商业道德。同样,也应少些“踢皮球”。比如,据记者调查发现,有不少消费者在理赔环节,遭遇电商平台、商家、保险公司之间互相扯皮。如此,只能让消费者感到“套路”,更会败坏消费环境。
当然,保险公司不能只是成为商家的附庸,理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比如,提高消费型保险产品和网购之间的融合程度,以确保消费保险真正成为网购时代化解价格、质量、物流、售后等等环节纠纷、提升消费体验的利器。尤其保险公司要在保险条款告知、理赔体验方面练好“内功”。而这也是消费保险行稳致远的基本保障。
另外,消费者也应多些防范。北京银保监局今年9月发布的风险提示指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消费者往往在订单页面直接勾选,并未对保险条款进行认真阅读,对保险责任、免责内容、理赔金额等合同内容并不清楚,因此理赔阶段容易产生纠纷。因此,消费者在消费时增强防范很有必要,尤其应注意留存消费证据,以便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