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氏的族谱里有“一”字和“本”字辈分,贫困中的农民很多取“一江”“一海”和“本江、本海”的名字,这样的名字和姓连读意味着:能余下“江、海”之多自然生活不愁。
余老屋有个叫余一万的,七十岁了,清瘦结实,身板硬朗,百十来斤在肩也大气不喘,并且他少了一只肾,断过四根肋骨,那是当年他想训导生产队一头“打人”的牛而惹下的祸事,人们至今因谈起他拎着牛鼻子、用竹鞭抽打牛脸的举动而津津乐道;更为他不听老伴劝阻坚持要吃“红芋娘子”(红芋种)“出芽马铃薯”中毒而唏嘘不已,他却不以为然,只可惜那上好的粮食。五年前,不服输的他心里的天塌了:壮硕的儿子患癌症,耗尽积蓄仍未能挽救;儿媳也很快改嫁;十三岁的孙子初中在读;老伴身体又羸弱。他整日长吁短叹,愁眉不展,不几日竟须发全白。
“余老,把你家报贫困户?”市林业局扶贫队林队长闻讯赶来,询问道。“你……你,我……不要!”余一万额上的青筋高高地鼓起,脸气得通红向她吼着,吓得年轻的她赶紧溜回到村部。村书记老余对来汇报的林队长笑笑说:他有四十年的党龄,当过九年兵,从不要公家的照顾,觉得好手好脚要人恩惠可耻,还是想想别的法子吧。
五年前的一个冬夜,为突遭变故的余一万家,林业局和村委会开展了一次特殊的“谈心”活动:“种油茶吧,余老,你家后坡的土很适宜,我看过了。”年轻的林队长怯怯地问。“我没本钱哪。”他叹道。“局苗圃给茶苗”林队长说。“可以贷款五万,免息,这钱请挖机整地够了,村里都协商好了。”村书记老余也说道。“一亩能栽几棵?能结多少果?一斤果卖多少钱?”他问林队长最紧要的东西。“一亩能栽100棵,管理跟上的话,一般到第四年就可以挂果200斤,第五年亩产就有800斤,第八年进入丰产期,亩产能达到1200斤,目前预测油茶树可以活过百年;一斤鲜果市价2块钱左右。”林队长一一作答。余一万扳着手指盘算开了:整地和苗不要本、肥料也不用花钱、生产技术大约也不用焦愁,有林队长和林业局技干。想到这里他仰起头说“好,干。”
几年来,余老屋的人只要是天不下雨就能看到余一万在油茶地里不停忙碌的身影:春天和秋季他躬身弯腰,补苗、除草、培土;冬季他把弟弟猪场肥料二次运输挑到油茶地里,追肥结束后,在技干的示范下修剪、整形、摘花。这几年里也有志愿者光顾茶林,帮忙拔草,余一万让他们照完像就客气地请离,遇上好心的要多拔几棵草,他的额头就又青筋鼓起:人要有好心,拔草要断根——他嫌志愿者活做得不好;他就喜欢听到锄头和土疙瘩相碰发出的金属声音:锄头在他手里轻轻晃动,草躺下,再晃动土和草分开,再轻轻一勾草聚在一起,过几天挖沟槽把青草埋起来,他很是享受这个劳动过程,志愿者哪能达到他的标准呢!他不知疲倦像照顾幼童般侍弄着茶地,远远望去,油茶地清清爽爽,青葱翠绿。
第五年到了,他的油茶硕果累累,正如林队长所说,五十亩坡地足足摘了四万多斤鲜果,卖完鲜果,他还了五万元贷款仍盈余三万多元。那天在乡里开油茶发展经验交流会,他发言结束时说:我们农民也能当行长,当绿色银行的行长。台下响起如雷般的掌声,他戴着大红花得到表彰。回家的路上余一万仍陶醉在掌声里,乡邻看着乐呵呵的他问:“余一万,哪里来,么事高兴那?”,他一愣转而脸又一沉:“我改名了,不叫余一万,我是茶八万,余三万我——还要当行长”。看着乡邻一头雾水,莫名其妙,余一万忍不住哈哈大笑——后来村民知道了实情,有人叫他余三万;再后来,余一万“余行长”的外号在全乡也传开了。